从儿子出生到现在,似乎每个阶段都有让我们头疼不已的问题,在我与他“斗智斗勇”被搞得精疲力尽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候,我不得不升级自己的“软件”,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拓展自己在育儿领域的认知边界。学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结果却发现这竟是一段重新认识自己的旅程。
大班开学,儿子班上换了一个新老师,儿子天天回来哭闹不要去幼儿园,说新老师会“害死”他。我很清楚儿子是个非常谨慎胆小的小朋友,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比其他小朋友要慢很多。所以,我认为问题不在老师身上,是儿子不适应新老师,又想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搭了进去。我自认为识破了儿子的小把戏,也自认为他作为一个大班的孩子应该能够调节自己去适应新老师,所以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而是不断的告诉他,老师不可能害他,让他不要胡思乱想。
很显然,我这种安抚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几乎天天回来跟我闹,而且是早一次晚一次,每次都是声嘶力竭的哭嚎,一边哭一边提出各种不能去上幼儿园的理由,当然最主要的理由还是新老师会“害死”他。说的次数多了之后,我们也开始有些怀疑了,网上曝光的那些幼儿园虐童事件在我们家长心中都是挥之不去的阴影,难道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
于是,我们很认真的问儿子:
“老师打你了没有?”
“没有”,
“有没有打别的小朋友”,
“没有”
“老师骂脏话了没有?”
“没有”
“那老师怎么会害死你呢?”
“现在是没有这个情况,那你们怎么保证她以后不会打骂我们呢?”
“如果老师要害你,我和爸爸会开坦克来救你或者开飞机来就救你,你觉得哪个好?”(这招是我的朋友教我的,用游戏的语言来跟孩子对话)
“你们都是骗人的”
“爸爸妈妈跟你保证,如果老师伤害你,我们一定会保护你,而且警察也会把伤害小朋友的人抓起来!”
这次的对话起了一点作用,他晚上没有再闹,安心的睡了。但是第二天晚上,他还是继续闹,就像昨天的聊天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开始感觉孩子这是成心的,他就是每天要闹一下,要么是闹一下他自己心里舒服,要么就是想达到某个目的。想到这里,我开始感到气愤,感到自己被孩子耍得团团转。于是,我不再同情他,而是严厉的批评他的这个行为,有几次被他闹得心烦意乱,完全失去了耐心,甚至要动手揍他。他哭闹的时候,不光是提出各种要求,还不断的指责我,说都怪我让他去幼儿园,说不喜欢我了,永远都不要我了等等之类。作为一个对他关爱有加任劳任怨的老母亲,被儿子这样指责,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接受的,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挫败和失落。
无奈之下,我只得再次求助于我的朋友悠妈-专门从事正面管教的专业人士。那天下午,我向悠妈倾诉了一肚子的苦水,控诉了儿子的各种“罪行”,甚至问她是否要带儿子去看看心理医生。悠妈认真的听完我的讲述,点点头,说了一句“你也真是不容易”。哎呀,我顿时感动得眼泪都要出来了,终于有人认可我的不容易了。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家人还是外人都会认为孩子有不良的行为都是家长没有教育好,而不会去关心家长是否正在为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做出努力。在被这句话“心理按摩”之后,我觉得整个人放松了很多。
接着,悠妈说了一句“我感觉你好像很害怕孩子哭闹。”这句话戳中了我的神经,我本能的反应是“是的,我很害怕他哭闹,因为我担心自己控制不了局面。所以当他哭闹的时候,我特别失落,感觉自己的教育很失败。”
“所以,你更多的是自责,是对自己的不满意。当你自己没有力量感的时候,如何给予孩子力量呢?孩子对新环境适应慢,可能是安全感和能力感的不足。这时候,他需要从家庭里汲取力量。你们要做的就是充分的相信他完全能够自我调整去适应环境,并且让他感受到你们对他的信任,而不是在他胆怯哭闹的时候同情他,一旦他感觉到了被同情,他的能力感就会变弱。”
“我好像特别容易同情他,我觉得他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会害怕会应付不了。”
“那实际上呢?他在幼儿园是什么表现?”
“老师说,他到了幼儿园就好了,跟同学们也玩得很好。他应该是把在幼儿园克制的情绪都释放在家里了。”
“所以说他在幼儿园是能够自我调节的,你应该相信他,并且不断的强化它,让他自己也能够相信自己。”
“那他在家里这么闹,我该怎么办?”
“你晚上会陪他一起玩吗?不分心的那种陪伴?”
“最近让他自己玩的比较多,我想利用晚上的时间做点自己的事。”
“建议与孩子约定一个特殊时光,在这段时间是你是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说玩什么就玩什么。每次的时间不用很长,15分钟也可以。不需要每天,但要约定好频次。有规律的生活能够更好的建立安全感。”
“现在晚上的时间都花在哭闹上了,我怎么才能让他先停止哭闹?”
“这还是要回到你自己的心理状态上,首先你害怕掌控不了局面,当孩子哭闹时你自己的情绪无法稳定,更谈不上帮助孩子。第二,你对孩子抱有同情,而这个同情是你自己的情绪在孩子身上的投射,也就是说其实你在同情曾经那个幼小的自己,可能你小时候有过类似害怕的经历所以你本能的觉得孩子也会害怕。当你同情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敏锐的感受到,从而减弱了自己的力量感。第三,你没有给孩子设定边界,当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时,你没有明确的给予回答。可能是你害怕孩子闹得更厉害,所以不敢直接否定他,而是迂回绕开转移注意力。但这时孩子并不能确认你的态度,他会认为他通过哭闹的方式最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所有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同一种方法。”
听到这里,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孩子的一个简单的行为背后竟然有这么多需要深挖的问题,甚至要追溯自己心理状态的形成过程,要先把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关爱好,才能有能力去关爱那个脱离了母体独立存在的小孩。
回去以后,我认真的整理了思绪,决定先从自己能做的几件事入手去改善目前的情况。
首先,我去幼儿园找新老师聊了一下,基本了解了新老师的情况。回家以后,我跟儿子通过闲聊的方式介绍了一下新老师,她叫什么名字,她以前是做什么的,她为什么会到你们班上来,她对你是什么感觉,她希望和你做朋友等等。就是这简单的一步居然就解决了问题。这之后再也没有听他回来说老师要“害他”之类的话。有时候就问题解决问题永远都找不到关键点,跳出“思维的陷阱”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第二,我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一下在孩子的哭闹中稳定自己的情绪最长能坚持多久。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儿子因为一个很莫名的理由不愿意练琴,当我明确拒绝了他的要求后,他开始哭闹了,又是故技重施。我提醒自己机会来了,我一定要坚定立场、稳定情绪,看我能坚持多久。我说“你要是觉得心里不舒服你就哭吧,哭到你痛快了为止,妈妈在这里陪你。”然后我就在坐在儿子对面静静的看着他哭,无论他说什么激怒我的话我也不接他的话茬。他哭了大概5分钟,我说“在给你5分钟,哭完了我们弹琴去”,他听了之后又是一波声浪更高的哭嚎。5分钟快到了,我说“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弹琴去吧”,我的语气平淡而坚定。他居然从沙发上下来,自己抹抹眼泪,跟我进了房间,坐在了钢琴前。那天弹琴异常的顺利,一点没有为弹几遍讨价还价,弹的时候情绪很好,好像刚才的哭闹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次的经历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原来我也可以做到“和善而坚定”。
第三,我跟儿子约定了“特殊时光”,每天练琴结束后,陪他玩15分钟,由他制定游戏规则,他说玩什么就玩什么。在那15分钟里,我就假装自己是个6岁的孩子,用想象力玩着各种虚拟的游戏。
最近,儿子上学的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小反复,但是我已经能够掌控局面。
这段时间的经历解决的不仅仅是孩子上学的问题,更是如何让身为家长的我通过审视和改变自己来做到“和善而坚定”以及如何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正确给予支撑。
有规律才有安全感,有边界才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