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的灵感可能会出现爆款,但是绝不会长久的,要想成为真正被人记住的作者,就需要不断地保持观点更新,需要建立丰富的素材库,完备的素材体系。”
“而答案就在本篇文章中。”
PS:本文同样适用于对知识体系的建立
——土豆泥先生(就是我)
任何一个在简书发文章的写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看到,喜欢。
换言之,就是想成为高人气的作者。
为此,很多作者(包括我)开始模仿“七日热门”“三十日热门”内的文章,希望找到所谓的套路,希望像彭小六等大神们一样篇篇爆款,但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很多情况下,原因并不是你的文章不好,而是爆款文章不是你文章好就可以(当然这是基础)。
一篇爆款文章的出现往往关乎读者、时机、阅读习惯等很多因素,甚至是不可复制的,有时候你很努力写的文章反应平平,但你不是很满意的文章却又非常好的反响。
所以在依靠爆款文章是不靠谱的情况,我们就需要第二个利器了,那就是“日更”,或者说高频率的更新。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高频率的更新是爆款/热门文章的必要条件。
彭小六的第一篇爆款文章出现前(阅读上万,喜欢上千),他已经连续写了26天的读书笔记。
剽悍一只猫从初次涉及写作到成为简书数一数二的作者,他长时间保持一日一更的频率。
如果你觉得要做到以上的程度已经很难了,或许下面的案例将刷新你的上限。
在网文圈,人气最高、收入最高的作者是唐家三少。
龙空(龙的天空)有一个说法:论情节唐家三少比不过梦入神机,论细腻比不过猫腻,论创新比不过开创无限流的zhtty,但他的收入是顶尖的,只因为他在起点写作十年,每本书每天两章从未间断,由此可见日更的重要性。
日更,即通过不断的组织语言和表达,不断的读者反馈,使作者对文字的敏感将会很快提升,距离读者就会越近。
OK,听到这里大家就要有意见了:“”我们都知道日更很有用了,但是没有素材怎么办呢?”
这里就要请出今天的正题了:“如何建立专属你的素材整理体系”。
要做到高频率的更新(即“输出”),你首先需要使得大脑内充满足够多的思想(即大家知道的“输入”),这个不是说你写文的时候,打开新闻看看热点就可以的,需要每天不断地进行积累。
当“输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输出高质量的文章。
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相信大家在简书写作,很少是专职写作的,很多时候都有工作、学习、甚至孩子很多因素需要考虑,而土豆我也是今年马上在准备考研究生,每天只会抽取晚上9-12点的3个小时进行写作(这篇文章同样也是在这一时间段组织的)。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我们的生活情况建立我们素材搜集体系,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快速输入。
下面先以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我所使用的素材搜集体系,为大家进行就分析。(注意,每一段时间每一个平台都有专属的使用方法,平台并不是最关键的,如何使用才是重点!)
1:早起
平台介绍:
·罗辑思维公众号:大家应该了解过,日更狂人,每天6点发条语音的罗振宇每天会在上面发布60S的语音知识,并进行一篇文章的拓展阅读。
·得到APP:罗振宇出品的知识整合型app,每天APP会从很多公众号中筛选,最后推出6条有理有据的咨询,并且是以语音的形式,内容涉及:研究推理,设计情感、科学等很多方面。
不过这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听2/4/5条,但不要听完全部的6条语音呢?
用学习上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大家就明白了:把整本书都划了重点,还不如没重点。
当你在你选择读那一条语音时,内心就在进行一个着重选择,这样会加深你的记忆。
除此之外,整个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
一定要对听过的语音进行“一句话”总结并拓展,这是对输入的第一次加工,而只有加工了,咨询才能真正成为你的素材,成为文章的原材料。
2:午后
平台介绍:
·网易公开课,相较于得到APP,网易的课程以视频方式呈现,更加系统和全面,但时间长度要更长一些,所以选取吃饭时间。
3:晚上
平台介绍:
·微信读书:微信出品的读书软件,囊括了很多电子版本的书籍
·微信公众号:选择高质量固定的公众号(类似混沌研习社、逻辑思维等)。
4:归类复习
决定最后成绩的是复习,而不是预习;同理,决定记忆效果的不是速度,而是复习的次数。
碎片时间虽然实用,但是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知识零碎,形不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需要每周留出单独的时间进行整理与复习,加深记忆。(做到这点比平日的搜集更重要)
OK,以上就是土豆一天中的素材整理体系(因为在准备考研,耗费时间较少但已经满足两日一更的灵感需求),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提出建议一个素材整理体系的四大原则:
原则1:发现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并将其固定化
发现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并将碎片时间固定化。(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碎片时间都要利用,我们利用的是固定化的碎片时间)
在土豆的时间表汇总中,如早晨的时间、午饭的时间、土豆晚上学习后的时间,都是不会因为其他因素改变的固定时间,长时间保持便会形成生物钟,形成自我规范。
而对于随机出现的碎片时间,如上厕所等小块时间,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聚焦,所以浏览一些搞笑的或者是咨询放松心情更有价值。
原则2:选择固定的平台进行浏览,减少寻找平台的时间成本
很多朋友在积累素材时没有目标,经常是这个平台看一些,那个再看一些,这样的话一是质量无法保证,二是我们的时间耗费在选择上的更多于阅读。
所以我们要选取一些高质量的平台进行固定化的关注,这样也有利于形成体系化的认知。
在这里土豆正在使用的就是之前提到的:
得到APP,罗辑思维,网易公开课,微信公众号。
因为土豆的个人原因,没有办法兼顾更多的平台,所有还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关注。
原则3:一定要用一句话总结+见解,定期总结(划红线)
带着思考的去看一则素材,比没有目的的去看十则更加有效。
我们都在说要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很难,但其实只是你没搞对步骤而已,想要把“素材”一下子转化为“文章”,而忽略了之间逐步加工的重要性。
正确的做法是:
在“输入”之后,我们先用一句话对它进行总结,附加我们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输出,只不过没有构成体系),这时候的素材已经成为了半加工品,有了你的烙印,这是你无论是找论据支持,还是组织相关理论,就有了目标。
此外,总结也是同等重要的,不归纳不整理,素材只是散乱在桌上的珍珠,只有听过不断地归纳总结,我们才能将其串成珍珠串,成为精美的文章,得体的语言。
原则4:坚持!坚持!再坚持!
不坚持,然并卵!
任何一个体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习惯的保持都要21天,更何况形成一个行为体系。
土豆从写简书第二篇文章时开始着手建立,现在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中间有很多达不到发出来标准的文章,或者没有很好地灵感,这导致我6、7天都没有更新,但坚持到现在,中间的间隔已经可以降低到2天的频率。
任何一个使你受益终身的习惯都将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践,坚持,改变随之而来。
END:
OK,这就是“建立你的专属素材搜集体系”的四大原则,我们来总结一下
1:固定化碎片时间
2:固定化素材平台
3:做好对素材的初次加工及归类复习
4:坚持!坚持!再坚持!
掌握这四大原则,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每日的学习工作习惯进行协调,喜欢的平台进行选择,将这些理念内化。
当然,一切行为习惯的建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想知道一个方法对你管不管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起来!
文|土豆泥先生
我是葛覃山主,择一山,筑一房,栽植遍地葛覃,等你
成文修改许久,不妨点个喜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