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回答问题很较真的人,大概小学时代就有端倪了。别人喜滋滋写着毕业纪念册的时候,我看到最喜欢的数字、颜色这些问题,很认真的想过,没有答案怎么办。
到现在了,眼见而立之年渐近,也不过知道个最喜欢的水果的问题,答案是桃子。也就是认定了这个答案,倒没有一定要时时常常吃这种水果。可是就不会改变了。这就是我。
事业、爱情、梦想方向、生活方式,这么较真儿的给自己提问过,答案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依然一如既往,想要有个认真也认可的答案。
不过想想今年的自己比去年好,去年又好过再从前,也就满足了。类似的逻辑再比如,现在也比18岁美啊,那女同胞群体始终在意的年龄问题又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2016看了二三十本书,纸质书外,各种排队等待和地铁里的时间,还抱着kindle看了些易读的,包括《明朝那些事》(一套当一本算了)。当年明月那句,“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很多人都有共鸣。书看完大半年了,偶然回忆起来倒是契合自己现在的状态。
这种状态,浓缩来看,就是每天问自己的两个问题:今天是否快乐,今天是否在生活?
不是要更贪心去改变外界,而是改变对当下的心态和看法。觉得不快乐时候,那就提醒自己,是要快乐。觉得自己在生存时候,那就警醒要生活,改变心态。
如果快乐,一件事累一点、中间有坎坷那无所谓,自己可以及时开解消化。要持续地生活,所以健康规律运动,快乐时候偶尔熬夜但是及时规范;不是生存而是生活,那么品质就不太妥协,有适度地清洁程度和不浪费下的审美满足。
慢慢拓展内涵,这就是我未来的人生路。
朋友说什么时候这俩问题不用问了变成潜意识就好了。她是真真的一出生就活在当下的人,几十年进取型人格的俗人如我,羡慕而无法习得。
我喜欢从阅读中获取乐趣、获取能量,虽然是个外向的人,却不以独处为苦,总能够享受独自阅读、旅行的乐趣(评判标准是觉得愉悦而不是顾影自怜、没有孑然的张惶感)。我的三十而立,怕是往爱智慧的方向走去,矫情点偶得的几个字也贴切:“综合的人文素养”。
于是今年好过去年,读了好书,吃了好物,看了好景,喜欢自己又多了几分,那便是好的一岁一年一日。这么一想,未来怎样,哪怕是最坏的打算看,都是很不错的光景,有一种淡淡的快乐,一点点雀跃和跃跃欲试的期待。
至于为什么说不提倡学习呢,我觉得自己是有点自由主义的散漫端倪,了解自己多年行为习惯和乐观的天性,所以人生路这么走走看看无碍。读者们万一滑落虚无主义,觉得人生处处无趣,我倒不愿负责。(捏了点王小波的腔调?欢迎咬我)
焦虑无益,要放空自己想清楚。刚巧随心而至去爬了一座山。手机记录爬了367层楼的一天,山顶借了别人的充电器充电等睡觉前闲刷屏的晚上,写出了这个。和就是桃子一样,答案就是它了。这种唯心的态度我的理性是不提倡的,不过不妨碍我写下来,作为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一种 。
追求的不是不同,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