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层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

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是连接群众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但如今,“文山会海”“表格台账泛滥”“多头考核迎检”等负担,像无形的枷锁困住了基层干部的手脚。从基层干部的视角看,深化减负不仅是优化工作效率的需要,更是重燃服务热情、让治理回归初心的关键。

一要卸下“文山会海”的重负,把时间还给群众。文件和会议本应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却逐渐异化为“工作本身”,成为干部的重担。当干部埋头于“格式化”的文字游戏,就难有精力走村入户。减负,首先要让文件“瘦身”、会议“缩水”,让干部能腾出时间,实打实地走进群众身边,用脚步丈量民情。

二要破除“多头考核”的桎梏,让工作回归实效。考核的初衷是督促工作,但若沦为“痕迹至上”,就会让干部陷入“为考核而工作”的怪圈。减负,需要统筹考核标准,破除“唯成果论”,以办实事为唯一标准,让干部把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而非“包装”工作成果。

三要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重燃服务初心。基层工作的魅力,本应在于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帮独居老人申请补贴时,对方递来的一杯热茶;调解邻里纠纷后,两家人重归于好的笑容。但当“留痕”成了首要任务,这些真实的感动被挤压成工作群里的照片打卡。不要让形式主义正在悄悄偷走基层工作的意义,要时刻铭记服务的初心,让真情在干群之间流动。

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去阻碍服务的“空转程序”。当报表少了,干部能蹲在田间地头听农户聊收成;当迎检少了,能静下心帮企业梳理政策难点。深化减负,就是要让干部从“忙形式”转向“忙实事”,让服务初心在与群众的贴近中重新发光。

基层治理的温度,不在文件的厚度里,而在干部与群众掌心相握的热度中。当“文山会海”退去,干部才能听见村民院落里的真切诉求;当“考核枷锁”卸下,才能把政策落到群众的心坎上。深化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通过优化机制,让基层治理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愿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轻装上阵,以更从容的姿态扎根大地,让政策的阳光真正照亮群众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