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我不再抬头仰望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几日,偶遇一许久不见的老友。寒暄几句,从交谈中中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忧。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很多都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中:


      白天忙碌的工作,回家之后刷刷抖音或者微博、看看综艺睡觉。你问他有什么爱好,没什么爱好;你问他有什么计划,没啥计划;你问他总有啥节目喜欢看,他想了半晌摇摇头说随便看看而已。


        这样聊天就很难进行下去,总有种被敷衍的感觉,可接触的深了,才发现很多人就是这样生活的。


        我突然发现人真的开始剧烈的两极分化,大部分人被如今的各种娱乐手段占有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另一部分人通过种种当下的工具提升自己,从而不断前行。本来这种概念于我来说属于书本上的东西看看就好。可当生活实实在在地这样演化时,还是让不禁感到了深深的忧虑。


人的内在有两种趋向:

当自体强大时,人往往容易选择展开自己,接受环境的改变。

当自体弱小时,人往往容易选择封闭自己,保护内心不受破坏。


        当下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后者,原因如何无从考证,但从结果上来说则形成了心理上的表层化、浅显化。人如果选择封闭自己,那么为了不让痛苦的情绪进入自我层面,必然会形成一套坚硬的自我防御体系。也就是说,人会变得固执,追求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批判超出自己认知的一切,从而印证自身的存在。


        另一方面,过于强烈的心理防卫体系也会造成情绪无法有效得传达到内心,简单来说,人的情绪会变得表面化,并且更加强烈。这也就是当下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都出现大量的浅显化,情绪表达激烈化、长度逐渐变短的原因。


        与此同时,这些过于浅显的影视、视频、文学和手机APP等又反过来塑造了观众,从而使这个效应叠加,震荡加强。大部分人的时间被“碎片化”了,而且人的精力也被“碎片化”了,无法集中,缺乏耐心,以至于没有精力经营一段较长的感情。


      这种效应我不知道是好是坏,但却实实在在地在发生,在我们身边、也在我们身上。它从广义的层面带来的社会的分裂,精英阶层和民众的分化,美国大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个人层面它使得人们不再追寻那些复杂且长久的东西。如今的网络时代从理论上来说学习要比以前容易的多,各种优秀的教学课程,各个行业的知识体系都极易取得,但人们用网络所追寻的更多是娱乐消遣,我们的手机被各种APP填满,时间也被各种娱乐方式填满。


        行文至此,不知该总结出什么,批判些什么,该到来的终究会到来,该逝去也终究会逝去。臂挡车地呐喊终究会被历史的潮水吞没,再难激起一丝涟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