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拎得清

中年是一生中即特别又孤独的阶段。一方面它存留了年少时的心智和希冀,另一方面,它又被迫慢慢接受衰老的过程。它不像前面的岁月那样无拘无束、来去自如,也不像老年那样,尘埃落定、看淡红尘。它正在红尘中沉沉浮浮、经历风雨。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我觉得这话对现代中年女性也同样适用。中年的孤独不分男女。

世人皆知勉励青少年,却不知正处在中流砥柱的中年,也同样需要鼓舞和规劝。私以为,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拎得清。

拎得清,首先要看懂自己,认识自己。

我有一个同事,每天都在单位抱怨她的老公不干家务活,不带娃,还执意要养狗。而他自己却不照料这只狗,把活儿都丢给我同事。更气人的是,他周末宁可带狗去玩也不带娃。大家听了都为这位同事愤愤不平,一边谴责她老公自私,一边为她出谋划策,教她怎样把狗送人。终于同事的老公答应把狗送给乡下的亲戚。我们以为,这小两口的日子应该会安生了。没想到一个月不到狗又回来了。 细问之下,才知道是这位同事要求把狗接回来的。我们很是不解,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自辩说,它在那边很可怜啊。我说,它不可怜你,就得你可怜。她居然笑笑说,也没有那么可怜啦,就是忙一点。众人惊愕,纷纷送给她一句话:你活该!此后这位同事再抱怨家里的事,我们都不帮她分忧了,因为她根本就是个拎不清的人。

后来我们慢慢知道,这位女同事对她老公和这只狗一直都很好,平时有好吃的都会想着她老公,照顾起狗比她老公还用心,狗跟她更要好。带娃和做家务方面,就算她老公有心做,她也会嫌弃他做的不够好,忍不住又插手管了,她老公可不乐得当甩手掌柜。

其实这位女同事一直在玩一种心理游戏而不自知。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和学历较低的缘故,她觉得,做家务和照顾孩子是女人的本分,即便他们目前的收入是差不多的;而另一方面,她又觉得这种分配很不公平。于是她就扮演起受害者的角色,在家里受苦受累,再把自己的遭遇抱怨给别人听,从舆论中得到同情和赞誉,用这种心理补偿来平衡在家庭责任上的不公,并且为赢取丈夫的忠诚积攒筹码。而她老公只是在配合她,他们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都是闲吃萝卜淡操心。

自欺欺人,最大的害处不是欺人,而是自欺。看懂了他们之间的游戏之后,我们都不陪她玩了,而她本人还陷在自己一手创建的游戏模式里——一边牺牲,一边谴责。这种模式会一直重复,这个地方被打破了又会在别的地方重建,她看不清自己,喜欢玩“受害者游戏”,就要承受受害的后果。

认识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菲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千百年来人们引用此语来警醒世人。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这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人到中年了,这门课必须提上日程。

拎得清,还要看懂这个世界,学会臣服于现实。

我有个远房亲戚,年过30还是母胎单身。其实她条件不差,长得也不错,因此从她23岁开始,周围的亲戚朋友就不断给她介绍对象,而她总觉得这些人都没有给她心动的感觉。七八年过去了,小县城条件好点的适龄青年,很多都被她pass过,她因此得了一个“公主病”的名声,男青年都望而却步。

到了初入中年,父母日渐衰老,周围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这位亲戚终于放下身段,认认真真跟一个相亲者交往。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发现,她的对象条件不太好就算了,还是个撒谎精、妈宝男,所有哄她开心的话都是套路。

她毅然提出分手,可对象却因没得手而怀恨在心,在背后中伤她,毁她名声,弄得满城风雨。分手一年了,她还没从前男友的伤害中走出来。她很愤慨,伤心地问我:为什么我凡事规规矩矩,对人认认真真,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她或许太晚明白,其实这个由适龄人组成的婚恋市场自有它的规矩。男人,会撩人的,早就艳福缠身,不必等到大龄了才靠媒人找对象。而条件不差但不会撩人的男子,也会是良人,错过了马上会被别人抢走。剩下的不是被挑剩的,就是高不可攀的精品。女人呢,想谈恋爱的,早就学会了没羞没臊地追求爱情。想嫁得好的,早就学会了妥协,即使没有感觉也肯委身于人。没得到想要的爱情又不肯随便嫁为人妇的独立女性,也早就不玩这种相亲游戏了。

而这位亲戚从小就是乖乖女,不敢越雷池一步,行走在师长规划的路线之内,而又怀有理想主义,一边矜持保守,一边又大胆幻想,在庸俗的市井里寻找梦幻,自然是要碰壁的。

生活要锤人时,从不挑对象,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给你安排你想要的礼物;现实要打脸时,也从不看时机,不会因为你错过了试误的机会而等你成长。

看清这个世界,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则,臣服于现实,我们才可能躲开生活的锤子和现实的巴掌,才能从容地面对在这个世界。

拎得清,就是要协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世界的规则里做自己。不抱怨,不企图改变外在世界,便是中年人最好的德行。

抱怨是对自己无能的逃避。

哈佛大学《幸福课》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工人,每天中午打开便当第一句话便是臭骂一句:该死的,又是三明治!有位工友听腻了便给他建议到:你若不想吃三明治,叫你老婆明天不要准备三明治就好了。但是隔天这位工友又照常带了三明治,又照样破口抱怨:这该死的三明治!工友们疑惑,问道:你为何不让你老婆给你换个便当?这人理直气壮地反驳道:可我只会做三明治啊!

这个故事很令人唏嘘!很多时候造成我们当前困境的是我们自己,而我们却把怨气发在外在的人或事,怨天怨地,怨社会。因为把错归给别人很容易,而承认自己无能很难。显然这种错误归因无益于事情的改进。拎不清这点,人永远活不明白。

企图改变外在世界是对真相最深的误解。

《一念之转》的作者拜伦·凯蒂曾受十余年忧虑症之苦,从沮丧、愤怒、绝望,最后陷入自杀倾向。一天早上,她突然大彻大悟,并且了知自己的痛苦是如何结束的。此后她便得精神自由,不仅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大为改善,还帮助很多人从痛苦中解脱,并且出了此书。

此书的精华就在于她的“转念四问”,这是种直指人心的层层扣问,最终达到不可否认、简单明了的结论——你所不能接受并要求别人改变的正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你若要与其争辩,你就要受苦,你若做真相的情人,你便得自由。当你受够了苦之后,你宁愿要“对”,还是要自由?

人到中年,若想自由,必须拎得清真相与执念的区别,看清真相,摒弃执念,才不会受苦。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的作品,激励少年的多,哀叹暮年的也多,唯独劝勉中年的少。大概在古代,老年来得早,中年的光景很短,就像南方的秋天一样,还没来得及过渡,一下子就进入下一个季节。

现代人的中年时代跨度很长,下至初为人父母,上至已为人祖父母,都算中年人。中年阶段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拎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才能在社会上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才能在家庭里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之旅承上启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