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d just gaze back at me from out there in their wild world , interested perhaps, but quite unconerned “
它们从野外的世界朝我回望,也许是好奇,但是绝不担心。
这是Michael Morpurgo , 在《Running Wild》里描写他与野生动物交流的一种情形。他希望,我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在我所定居的地方,四周到处都是树林,池塘和公园,很多小动物时不时的就来我家光顾,狐狸,獾,小鹿,黄鼠狼,山鸡,臭鼬,豚鼠,野兔,灰松鼠,还有几十种鸟类,不一而足,有时是来觅食,有时纯粹是来串门的,满足好奇心。
每次,我女儿见到它们时,无不兴高采烈,嘴里喊着:“cute”,趋之若鹜,除了警惕性比较高的小鹿和野兔,在一定距离内,其它动物们似乎很悠哉,它们并不觉得你有什么威胁,也没准它们也觉得我女儿也很“cute”呢!
最让我深感惊奇的有两件亲身经历,让我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和谐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件事,我们周边有一个湖叫”black”, 黑湖,去年冬天栖息了一群大灰雁,大概有20多只,不过每只体型足有成年天鹅那么大,虽然是新来户,不过它们很快就把湖区当作了自己的新家,对我们这些“老住户”,它们适应的也很快,完全没有生涩感。
那天午后,阳光明媚,我和妻子去逛湖,恰巧碰上灰雁家族在岸边午后小憩,一个个都把头插进背后厚厚的羽绒里,有的蹲伏,有的金鸡独立,还有几只在发呆出神。
我妻子兴趣大发,赶忙拿出手机调整到视频模式,对着阳光中这些生物录制起来,因为眼睛对着取景框,总感觉角度距离不够完美,对着灰雁越走越近。
我是有点担心的,以我从小对家鹅的了解,这些大型禽类未必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温顺,即使你对它们进行喂食,领地感意识仍很强烈。
不过,妻子却似乎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拍摄中,对其中一只灰雁进行了特写,距离之近,几乎是触手可及了,可这位“明星”似乎毫无察觉,仍在呼呼大睡。
这也罢了,最出乎我意料的是,旁边几只没有睡意的灰雁,似乎对此也无甚反应,有的,甚至还歪过头,去看着妻子,我想要是他们有类似设备,估计也会对妻子拍摄留念吧!
另一件是关于一只小鸟的故事,某日清晨,我刚开门,就听到有一只鸟在不停的呼叫,声音有些凄厉,这才发现前院地上正站立着一只麻雀形态的小鸟,不过拳头大小,一瞬不瞬的盯着我,“吱呀,吱呀”的叫着,似乎在向我述说着自己的不幸。
它看上去应该是一只幼鸟,我不清楚,它是因为从鸟巢中不小心掉出来的,还是被某种猛禽追赶受伤到此的,这里有一种叫鹞子的猛禽,专门捕捉小鸟。
我慢慢将它捧在手心里,开始它有点浑身发抖,一会儿,可能是感觉我没有恶意,慢慢它在我手心里自在了一些,但也没有要飞走的意思,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我未发现有受伤的迹象,于是,就暂时假定,它还是只雏鸟,没有来得及学会飞行,就不慎掉出了巢穴。
于是,我们就按这个假定,把它安置进了一只户外木质鸟屋,放上了一些水和鸟食,希望它妈妈就在附近,能听到它的呼唤。
后两天,它一只在鸟屋里奔跳,但还在不停“吱呀”,对于我们,它已经习惯,但估计它还在想念过去的生活,对面前的食物似乎没有太多兴趣。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将它送往了附近的兽医站,后来,我们才了解到这里每年有上万只各类动物,因为受伤,落单,饥饿,疾病等等缘故,被人们送到兽医站救治。所以,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爱护动物也可能是人类的本性,据研究,当人类和爱犬四目相对时,犬类和人都会在大脑中产生多巴胺,能让双方感到愉悦,我想不仅犬类,在其它动物群类身上也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看到蛇,鳄鱼,狮子,猎豹,甚至蜥蜴,蜘蛛都能和人类建立亲密的关系。
所以,让野生动物们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爱心吧,在热忱地呼喊“好可爱”的同时,让它们觉得,我们其实也和它们一样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