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诗歌的热爱,喜欢那种琅琅上口的语感;喜欢那种欲说还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更喜欢那种道尽人间清欢的内涵。
犹记得大女儿两岁半,已能流利的说话时,我便把古诗诵读提上日程。天天利用空闲时间,读唐诗给她听。从最初的咏鹅,春晓开始,持续了半年。居然一点效果都没有,别的话说的很流利,唐诗一句也不说。遭受打击的我,懈怠了这份努力,放弃了。
时间无声无息走过,转眼又是半年。有一天,小家伙突然冒出一句鹅鹅鹅,我愕然:这是有成效了!同时愧疚不已:半年的时间,白白让我给荒废了。一种信念油然而生:春天洒下的每一粒种子,总会有收获的一天。从此,每晚的唐诗诵读成了一种习惯。不苛求她会读,会背,仅仅是诵读。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时间滑到了女儿上小学,每个学期发下的古诗卡,我都会把它们十个一组串一串,晾到她房间固定位置的绳上,每天利用琐碎时间一起诵读,比赛背诵。通常一两个周一组,四十多首唐诗轻松背过。在每次学校的古诗词比赛或抽查中,总能轻松过关。每当她一脸惊喜的问我:“妈妈,我怎么背的这么快?”我会语重心长的告诉她:“因为你小时候读过呀。别的小朋友是第一次见。所以凡事提前准备有好处吧。”“嗯嗯!”她一脸兴奋的应和着。从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信念根植于心。
低年级的唐诗比较简单,在比赛中,有基础的我赢多输少,总是先背熟。到了高年级,诗词内容难度加大,基础已不复存在,我则成了输的那方,经常今天背过明天忘记。成了女儿的笑柄。
可惜的是,在大女儿五年级,应该加强诗词学习的时候,各方面发展优秀的她让我安心的放手了,加之二宝的出现消耗了大部分精力,宋词的诵读只是有心而没实施行动,错过了发展期。等她进入初中,学科的增多,大量的作业使之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也提不起诵读宋词的兴趣。深以为憾。这种缺憾只能在二女儿身上弥补了。
二十二个月的二女儿,在十个月开始牙牙学语,会叫爸爸妈妈姐姐等称呼后,一直到二十个月时再不肯多说一个字。看到朋友圈晒的同龄娃娃这个会那个也会时,更是让人着急,却是徒然无策。突然想起了大女儿学诗的先例,于是静下心来,与这个小娃娃天天沟通交流,一个词、一件事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不厌其烦。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二十月左右时,语言能力大爆发,大人说什么,她捡什么。短的话全捡起来说一遍,长的话捡尾巴说。
最让我兴奋的是,一首小白兔的童谣,三岁的小侄儿才能口齿不清的述说,她居然跟着我学话了。想起一段视频:妈妈把很长的一句话,拆成两个字两个字的教宝宝说。当时惊诧于那个小家伙的语言发展能力太爆了。于是借鉴此方法,拆成两三个字,一首小白兔居然流利的说下来了。Oh,my God!是我把大女儿给耽误了。她比小女儿说话早,我把那么长一句她理解不了的唐诗塞给她,半年的积累爆发,相当不错了。怪不得不管我怎么教她读,一直不张嘴。
小女儿的诵读计划已然开始,《咏鹅》、《春晓》如法炮制,拆成两三个字读给她听,顺利完成。原来,教育得法是如此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