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周末,我就四处张罗着带儿子去哪里玩,刚开始,还是一家三口,主要考虑交通是否方便、环境如何、附近餐饮、游玩地的趣味性,后来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上了幼儿园,又开始约小朋友。这就更难了——大家的时间不容易凑,主要因为太多孩子周末的时间被各类课外班安排的满满的。
周四看到一个亲子做蛋糕的活动,于是先自己订了,为了增加小朋友的趣味,又帮儿子呼朋唤友。先问一个小朋友,有课;又问一个小朋友,倒是没课,但是做蛋糕的已经订满了。这个小朋友,从暑假就开始约,一直到现在几个月了,都没约上。他的妈妈告诉我,每个周六都排得满满的,上午先上英语,再上钢琴,下午常有试听课。我一下被吓到了!!!安排这么满,孩子不累吗?效果能好吗?
周五晚和一个新认识的朋友聊天,她问我周末干什么?带娃上各种班吗?——我暗自咂舌,看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了。我痛快地回答:不上,玩!
说真的,现在的孩子太缺少玩了。而玩,是孩子的天性啊!玩,也是孩子认知社会、探索世界、学习探究的一种方式。因此,最适合家庭教育、早期教育的方式,就是寓教于乐——没有之一!
人的一生,是分成很多阶段的,什么年龄就要干什么年龄的事,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付出代价。
我的班里有几个孩子,从入学起就喜欢打闹,纪律上给班级抹黑,交往时不讨人喜,写作业拖拖拉拉,和家长沟通多次,因为成绩上一时看不出什么问题(很多家长看孩子考试都是90多分,就觉得没问题),所以也不重视,孩子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到现在三年级了,仍然没有长大的感觉,还是像个小孩子,每当犯错误的时候,就流露出“我知道错了”的表情,但是屡教不改。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学龄前玩得不够、学得太多。该玩的时候没有玩到位,只顾着学了。当时看,也许暂时领先于同龄人,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到了该上学该以学习为主的时候,却觉得没意思(因为学过了),见缝插针、钻着空子地玩儿,自觉性和好习惯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又因为一二年级还有学前的底子吃,一时看不出大问题,容易被家长忽视,错过了纠正问题的较好时机。
所以,我总想向家长们呼吁——少一点课外班,多一点陪伴吧!
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中班,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班34个小朋友,至少有一半在外面报着各种各样的班,其中很多都不止一个。
当提到孩子上这么多班会不会累,很多人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一天都是玩儿,不累。到了上各种兴趣班,什么钢琴、舞蹈、绘画、棋类,也是以玩为主;即使是国学、英语等学习类的班,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方式,也都是玩和动手,所以,家长也认为,孩子不累!但是,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虽然很多都是以玩为主,但是也要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有组织就有纪律,有纪律就有束缚,有束缚就不自由,而人,是需要独处、需要自由、需要空间的,孩子也不例外。
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能帮助孩子学习独处,将来就更能耐得住寂寞;能帮助孩子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将来就更能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更放松,能产生更多有创意的想法;所以,孩子太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了!
前文说道,寓教于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方式,这里还要强调一点,记得是在薛涌的《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读到的观点,大意是:最好的班级是小班,而最小的班是家庭,那么毫无疑问,老师就是父母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知识都是在父母陪伴孩子玩的时候,顺便教给孩子的。
我儿子只上了一个画画班,还是创意画——就是在一个主题之下随便画,都说音乐和绘画开发智力,音乐我还可以自己教,画画实在不行,所以报个班玩玩,这是我给儿子报这个班的初衷。
钢琴,我自己教,要求不高,但是每天必弹半小时。
英语,就靠着动画片、游戏、点读笔来熏陶。
语文,就是亲子共读。
国学,就是每晚5分钟。
其他,没了。就剩下玩了——玩玩具,去公园,玩自己编的游戏……
但是我们(我和老公)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都用来陪孩子。在陪的过程中,遇到什么说什么、教什么,都是玩的时候捎带手的事儿。虽然不敢自夸儿子多出色,但是至少懂礼貌、爱学习、能专注,每天精神生活丰富,自己常说“我太幸福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今天怎样做家长?》(点击可读),其中就有一条指出,很多家长舍得花钱,却不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课外班再好,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吗?老师再负责任,也不是父母。一味地上课外班,如果为了学,未免有点儿时机未到;如果家长为了省力,有人陪伴孩子,那么效果肯定没有父母的陪伴更好。这样的课外班上之再多又有何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