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合著的方法论书籍。

人们常说,某某天生就是这块料。比如,天生适合唱歌,适合画画。

《刻意练习》不这么认为,否认了“天才论”。这本书认为,并不是他们本就拥有某些从事音乐或绘画的基因,而是因为某些东西(也许是基因)在促使他们刻苦地练习,并因此培养和发展了技能,而且比同伴发展得更高、更快。

换句话说,也许基因起了一点作用,但更关键的是他们后天进行了刻意练习。如果没有后天的刻意练习,那么基因再好也白搭。

人们还说,只要经过1万个小时的锤炼,就可以从平凡变为超凡。

《刻意练习》也不这么认为,超越了“1万小时定律”。如果只是“天真地练习”,只知道埋头干,不懂抬头看看天,很难成为顶尖人物,必须要进行“有目的地练习”、“刻意练习”,突破极限。

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用“3F”方法: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

专注地练习,宁愿用更短的时间,进行更集中精神的练习。有些人从早忙到晚,看似认真,实则放空,心思根本没放在学习、工作上。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只有专注地学习,而不是寓教于乐,才能突破大脑的疆界。

专注练习中,要有适时的反馈,可以是来自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的反馈,也可以是自我的反馈。

正确还是错误,进步还是退步,有了反馈,就要有及时的修正、改进。

如此反复循环,相当于不断反刍,不知不觉中已经顺利打怪升级。

这本书还认为,杰出人物要经历四个阶段: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先对某个行业或领域产生兴趣,下一步就要变得认真,进行刻意练习,再全力以赴。一览众山小之后,才能开拓创新。

有两个点要注意,一是找个好老师。好老师可以是真的老师,也可以是范本、案例。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有个好的参照,接下来就是努力。如果老师有及时的反馈、指点,会事半功倍。

二是走出舒适区。人的大脑分为三个区,最安逸的是舒适区,最无力的是恐慌区,中间地带是学习区。我们要走出舒适区,别太舒服了,但也别逼得太紧,进入学习区,在承受范围的灰色地带里,拥抱增量。

刻意练习比智商更重要。那些所谓的天才人物,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充分利用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而提升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一种孤独的追求。在漫长的旅程中,精心设置目标,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看得见的信号,在一点点的进步中逐渐抓住、达成。

PS:吐槽一句,这本书350页,太啰嗦,150页就可以说清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学术论文,英文是deliberate pra...
    飞鸥_魏鹏阅读 2,929评论 0 0
  • 天才真的存在吗? 1763年,7岁的莫扎特开始了他的环欧洲演出,成为一代传奇人物。莫扎特年纪很小时就能准确辨识任何...
    丹菡阅读 9,051评论 4 106
  • 你有梦想,有目标,有计划,但是苦于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用来完成制定的计划。那么接下来这本书将给你指明方向。 《刻...
    春天的蜜蜂阅读 6,184评论 18 194
  • 蓄力待发+九斤+第一次作业 蓄力待发+九斤+第二次作业 蓄力待发+九斤+第三次作业 http://www.jian...
    九斤yesheng阅读 152评论 0 0
  • 制作精美,观赏性强;品种纷繁,选择余地大;历史时间短,容易入手,再加上制作量少,而清末以后战乱频频,使银币的损耗极...
    古局收藏阅读 26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