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教师培训的课堂上,正当大家又要被专家条例式的理论弄得昏昏欲睡时,这位专家却故意卖关子道:“中国从古至今有三个半圣人。前三个是孔子,孟子和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老师们知道是谁吗?”问题一抛出,全场肃然。半个圣人,这倒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是谁呢?大家屏息凝神,“他,就是清末平太平天国之乱的重臣曾国藩!”曾国藩么,我恍然大悟,就是那个以爱写日记和爱写家书而出名的曾国藩吗?
圣人者,克己奉公,无欲无求,心怀天下。圣人者,立德立言立功也。人谁无私,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圣德之人,难也!人皆为众人,文采风流出众者,真得看天资呀!至于立功么,那个更是机缘巧合而已,不是吗?可曾国藩是如何得到半个圣人的称号的呢?
带着一探究竟的心理,我读了这本书《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随着我对曾国藩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对他也就越来越佩服了。
首先他不是个聪明人。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村的一户人家。从童年看,曾国藩是个如假包换的笨小孩。据说某年酷夏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曾国藩的卧室,正当他要席卷贵重物品而去时,曾国藩夹着书本回来,小偷只好钻进床底,见机行事。两个时辰过去了,他还没有背下来。天已黑尽,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了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诵罢,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说完,扬长而去。曾国藩愣了一会儿,又拿起书,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在曾家严厉的管教之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百遍不行就千遍,直到背下为止。凭着顽强的毅力,16岁开始考秀才,四次落榜,第五次获得佾生——半个秀才的资格。第六次,再次落榜。直到第七次,23岁的曾国藩才考中秀才,名列倒数第二。曾国藩28岁,用尽全身气力和无数汗水,终于敲开了科举大门,正式步入仕途。曾国藩坚信了他的看法:人蠢不要紧,只要努力坚持就能成功。同时也坚定了他这样的人生观: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笨办法做,绝不投机取巧。在后来的仕途和治军打仗路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大道至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次他是个粗糙憨直之人。曾国藩,无论是相貌还是气质都毫不出色。但他的相貌平凡给人以老实巴交的感觉,能让人立即信任。由于嘴笨,他一直奉行少说话的原则,打动了他的老师穆彰阿,用穆彰阿的原话说,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穆彰阿,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引领他走进京官生涯。做官伊始,他立志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有益于国家,名垂青史的圣人。为此他钻研程朱理学采用静坐,日记,札记,家书等形式严于克己,勤于修身。从一个傲慢无礼,毫无修养的农家子弟,蜕变成了一个谦虚谨慎、待人彬彬有礼的翰林院学士。因为他的踏实,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极靠谱,所以吸引了很多朋友。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军事失利,人事倾轧时,他难免小心眼,暴跳如雷,;在顺境时,难免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但最终情绪亢奋的曾国藩始终要让位于心平气和的曾国藩,他的日记和家书也成为立德立言之作。
还有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1852年,年已41岁的曾国藩结束了他的京官生涯,为抗击太平天国的叛乱卷入了组织团练,建立湘军的事业中,从而成就了他一生的功勋,实现了从一届书生到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的华丽转身。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道光皇帝狡诈多疑,官场软弱散漫,百姓人心惶惶。本着务实的本能,他他四处募集,严于练兵。组织了一只强悍的水陆齐全的湘军。曾国藩提出“以上制下,采取建瓴之势”的遏制太平天国的战略方针。他打仗不贪小利,不尚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直到1864年天平天国被灭于,其间十余年间,他从湘军首胜颁布赫赫有名的《讨粤檄文》到岳州之败,再到坐困江西,轻取武昌,几回回生死度外,朝廷有功不赏他无可奈何;直到东山再起,终极目标直指安庆,布局东南,覆灭天国,他有功不骄。功成后,他位高权重,似乎伸伸指头慈禧及腐朽的清廷就会土崩瓦解,为此慈禧及左右开始布局防范他。他没有贪恋手中的权利,快速果决地解散了湘军,交出了兵权。“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这就去曾国藩功成身退的淡然心境吧,他没有因为个人的私欲给民族再带来一场浩劫。
即使如此,曾国藩仍是半个圣人。这半个圣人,却是离我们最近的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笨笨的,一步一步的,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