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风在身后吹拂,似在推我前行。我心中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振奋,似乎听到风声低语,让我奋力前行,勇敢追梦。”
这是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有人慌张得重逢,有人简单地告别。《你好,之华》就是这样简单地开始于袁之南离去的那个清晨。
“袁之华代替去世的姐姐之南参加初中同学会,遇见了彼时倾慕的学长尹川。阴错阳差地,之华开始透过没留地址的书信重拾失落的年少岁月,向尹川倾诉心事。另一厢,收到信的尹川把回信寄往之南的老家,被之南女儿睦睦收到。睦睦也以之南的名义回信,希望探寻母亲的青春时代。一连串错位的倾诉与追忆,尘封往事在字里行间慢慢苏醒,渐渐揭开了两姐妹、三世代之间交相缠绕的故事。”这是百科上,《你好,之华》的影片概要,粗略看来,已是梗概详尽。
关于这部影片,我在网站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影评。其中,不乏夸赞的、感怀的、分析拍摄技法的、进行细节解读的,以及贬损的。庆幸的是,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这些影评,因此获得了些许不一样的小感受。
我并不想在此大论特论岩井先生的才华,不想再重复挖掘该影片与《情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想抒发什么逝去的感怀,只想写一写我在影片中所见的“重逢与别离”。
整部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场的一幕——袁之南的遗体告别仪式。之南的告别,是如此简单却又仓促。影片开头,之南一家在殡仪馆外等候上一户家庭结束他们的丧礼现场。殡仪馆内气氛沉闷又有序,殡仪馆外气氛沉闷又有序。工作人员有序地清理现场,上一户家庭有序地离场,之南一家有序地入场,之南的遗体被有序地安排入场。在这一空间中,死亡变成了一场有序的等待。这时,死亡,不过是在殡仪馆外等待一场祭奠罢了。这是影片开场所呈现的“离别”,一场隐忍而又悲痛的离别。
不过,继悄无声息的离别之后,是一场偶然而仓促的重逢——之华与尹川的重逢。这也是令我感觉这部影片十分真实、生活化的其中一个因素。生活,不就是离别与重逢,必然与偶然的循环吗。
发生在之华身上的重逢,是揭开影片发展脉络的开端,这与重逢的定义完美契合——重逢,是下一个开始与上一个结束的十字路口。
之华的重逢,带来了几段爱情故事。其中,有之华与丈夫的、之华与尹川的、之华婆婆与扈老师的,以及之南与尹川的。
在这些故事中,错过少年恋人的之华却迎来了和睦平静的生活,晚年重逢恩师的之华婆婆唤醒了心中的慕恋,与少年恋人尹川恋爱无果的之南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痛苦的错位命运。
其中,之华与丈夫的爱情,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也最常见的,它就是25岁后的我们每个人的爱情。而之南与尹川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心中18岁时的那段记忆。但是,我并不羡慕之华能够得到生活的美好回报,也不羡慕之南曾实现了年少的喜欢。我最羡慕之华婆婆能在暮年之时,寻回少女时代的美好,在即将离别的年岁幸运地迎来重逢。
诚然,影片中之南与尹川的故事才是主线。但在影片中,却看不到他们之间的完整剧情。这就像他们之间从未言明的深情,扑朔迷离。少年时,我们似乎是不太敢把喜欢说出口的。譬如尹川,譬如之南。当之华问尹川,“你喜欢我姐姐哪里啊?”尹川也只能支支吾吾地自问“哪里?”。年少的喜欢是无法确切表述的,除了那句“无论她做了什么,我都能原谅”,就再找不出其他说辞了。而之南也是如此。
之南在影片中唯一一次用语言表露她对尹川的喜欢,是在请尹川帮忙修改她的毕业发言稿的时候。当尹川否定自己的修改成效,之南却说“我觉得好了很多”,但是她又无法回答好在何处,却只能说“没法具体说,就是觉得整体特别好。你以后肯定能当作家。”片中的之南一直是一个倔强高傲的少女,如此要强的女生竟轻易表现出自己的赞许,这或许就是“真的很喜欢他”。
之南与尹川的故事充满了遗憾与不幸,影片简介将之称为“错过”的悲伤。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或许是他们最幸福的结局。
年少之时,我们总喜欢将幸福的定义复杂化,却能轻而易举地收获幸福。后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简化了幸福的含义,却很难再收获片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