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学校看了好几遍,有太多的点触动到,但真正要做一个六分钟的分享,化繁为简却发现好难。
曾经有一句对我印象深刻,希望我们所有的改变都源自于我们想要变得更好,而不是因为羞愧或恐惧。
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用惩罚、说教等方式,而这些会在孩子心理种下恐惧和羞愧感。书中说养育一个没有心结的孩子并不困难,首先你必须使孩子摆脱恐惧、对愤怒家长的恐惧、对神灵(鬼怪)的恐惧。我们认为恐惧可以让人避免危险,当然人类的恐惧与生俱来。8个月的婴儿做断崖试验时,也会爬到貌似悬崖的玻璃边不往前爬。而你不把手放入火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但如果有人用火或暴力来威胁你,你就会体验到恐惧之类的感觉。只有和道德及多错观念连在一起的体罚,才会给孩子带来恐惧。
书中讲了很多恐惧的害处,让人仇恨、说谎、懦弱、自卑、紧张、焦虑、消耗生命力等等。
而羞愧更多来自于道德感,看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就知道,孩子的道德感或者超我七八岁时才开始形成,十三四岁才逐渐形成,也就是说,8岁之后的孩子行为才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在孩子早期只接受自然结果,所以在孩子小时候过多的说教是不能直接起作用,反而引起孩子内心的冲突。
从精神分析来讲,童年早期的基本经历、内心冲突、精神创伤(长久未解决的冲突)是成年期身心疾病、神经症、精神病的病因。大家应该都知道著名的冰山理论,知道人的潜意识,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受潜意识支配,重大生活事件的失误 ,如高考走错考场,忘带准考证,奥运会赛场射射击比赛脱靶,都是潜意识的错。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咨询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书中说任何一个未被满足的欲望都潜伏在潜意识里,反社会是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结果,儿童时期毫无害处的兴趣,被母亲看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孩子于是把那些幼稚期的愿望都压抑下来,但这些愿望后来原封不动地跑出来,或者以象征的方式出现。潜意识基本来源于非语言阶段,对内心冲突的压抑。
所以父母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满足那个兴趣,压制和不理会只会将那些兴趣压抑到潜意识里,只有满足孩子的兴趣,他们才会尝试别的兴趣。
婴儿0-1岁时喜欢用嘴巴探索世界,会把身边的东西塞到嘴巴,大人觉得东西脏不让,二三岁是有了我的意识,喜欢说我的,不愿意分享,家长觉得孩子自私,强迫孩子把玩具给别的孩子,孩子第一次发现了言语的力量,喜欢说屎尿屁,家长觉得孩子说脏话,没教养。
事实上人性中有的东西我们不能置若罔闻,我们总是把一颗果实变成禁果,让他变得如此诱人,欲罢不能。
哈弗学校曾经做了一个试验,放置在图书馆的黄色书和公共场所的维纳斯像,那些激烈反对,给维纳斯披衣服的,反而是最想看,盖住的是自己心里的羞。只有你心里有肮脏才能看到猥亵。
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他的规律,到点就来。每个阶段有他的任务,发展顺利就会形成某种品质,所谓的关键期。而人的安全感来自于0-1岁,形成希望的品质,2-3岁,随着孩子言语和行动能力的提高,需要自主性,如果发展顺利就会形成意志品质。而孩子能否发展顺利,最重要看养育环境,所以父母需要足够敏感,才能知道孩子的心理,而只有只有持续的关注才能足够敏感。父母只有真正爱孩子,内心真正尊重孩子,认为孩子和父母有平等的权利,不被情绪裹挟,不把孩子当做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自然知道什么是对孩子好的,这时候不管你是否发脾气、打骂孩子才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只有把体罚与道德及对错联系起来,孩子才会有羞耻和恐惧感。包装再好的语言、再高明的沟通技巧,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真正的目的。如“别人家的孩子”虽然我足够警醒,不说别人家的孩子,可孩子依然会说,你总是觉得我不好,别人好。原来我平时不经意的询问你们班谁认的字多,谁谁表现的好,这些话已经让他感受到了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