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处在书荒的时候买的一本书,只因为宣传页面上的那句: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总是处在人际关系的边缘,害怕与人相处,不知道怎么说话......我以为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聊天的书,可是......它是一本以独特视角展示世界荒诞性的书。
说实话, 读完它以后,还是没完全弄懂它所要讲述的是什么道理,只能依靠感觉来解读一二。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通过完整细腻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凡事无所谓,却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冲昏头脑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去世后的短暂时光中,不带感情而平淡的日常生活。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他只觉得厌烦。他对什么事情都觉得无所谓,最爱的口头禅是“我怎么都行”。雷蒙叫他一起喝酒,他说怎么都行;老萨拉玛诺丢了相依为命的狗找他抱怨,他说怎么都行;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的回答是:这种话毫无意义,甚至玛丽问他是否愿意和她结婚时,他也说,怎么都行,她想什么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好像所有的事都与他无关一样。
这就是默尔索,一个与众不同,与身边的世界格格不入,也不喜欢说谎的人。就因为他这种对任何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他因雷蒙的个人恩怨而误打误撞稀里糊涂的杀了阿拉伯人,可是入狱后,他那所谓的朋友雷蒙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第二部分,讲了默尔索入狱以后到庭审,再到定罪以及他的心路历程,虽然篇幅短小,但它所阐述的道理却让人沉思。
最初到监狱的时候,他有各种不适应,等时间一久,他也就习惯了,依旧用他那无所谓的态度继续着逆来顺受的随遇而安。因为他认为,所有这些事,这些词汇,都早已空洞化,而且仅仅是一种常规,所以也就不值得被认真对待。
在整个审讯过程,不管是法官,对方律师还是陪审团,他们的提问、他们的发言、他们的讨论、他们的争辩、他们的臆想、他们的判决,都与他这个当事人无关,好像陷入了一个局一样,一个与他有关,又无关的局。有关,因为他是被告,无关,因为他不被允许说任何话。局里的所有人都有权决定他的命运,除了他这个真正的当事人。对于他们的决定,他只能顺从与接受,因为局里的每个人也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比如神甫,比如法官......
他曾经在心里这样说:“现在到底谁才是被告呢,被告可是至关重要的,我有话要说”,“我甚至被人取代了”。
我觉得最可笑的是,一个小小的公司职员,因杀人而被法庭指控,最终却因为他“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并且在第二天就和情妇去吃喝玩乐,法官就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认为他没有人性,罪不可恕而被判处了死刑。其实,他之所以不像别人一样去悼念母亲,是因为他认为所有的事后悼念都不及生前的孝道或陪伴来的重要,虽然,他没有一直陪在母亲身边。但他爱母亲一点都不少,只是别人不理解,不认同他的做法罢了。
在生命的最后,他回忆起看到马松与妻子在海边木屋中说说笑笑的情景,那时他说:“可能是第一次,我真正想到我要结婚了”。也正是在生命的最后,他体会到了母亲为何要在年老的时候依然选择重新开始。他发现,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接受了“我”存在的意义,以及内心深处对幸福的渴望。他明白了,只有死亡才能真正让自我与世界分离,否则,你将无时无刻不与社会相关联。最后他说:“如此接近死亡的时刻,妈妈也该感到解脱,并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了。没有人,没有人有权利为她哭泣。我也一样,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好像这志索然的怒火净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敢清空了我的希望,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温柔的冷漠敞开了胸怀。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和我如此相像,终究是如此友爱,我觉得我曾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为了让一切有个了结,为了使我不感到那么孤独,我还是希望我被处决的那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用仇恨的喊声来欢迎我。”
故事就这样以悲剧收尾了,他明白了一切,但已经来不及了......
整篇读完以后,我所能了解的只是一个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不说假话的人,但正是这样的性格或许也注定了他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一生。他的错误在于他用最真的“我”来面对这个世界,他不懂察颜观色,不会阿谀奉承,他最宝贵的品质使他成为了他所生活的世界的局外人,同时也让他成为了这个荒谬社会的牺牲品。
有时,我们应该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周遭的事物,但切不可真的当自己是局外人,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对待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做一个冷血且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