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五,汉族民间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而磨豆腐的习俗流传至今以后,豆腐已成为餐桌上的常用菜肴的同时,农历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习俗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中。除了卖豆腐的商贩熟知磨豆腐的流程外,日常生活中懂得吃豆腐、喜欢吃豆腐的人颇多,而懂得豆腐的由来的人怕是已经寥寥无几了。
70、80、90后们在50、60的培育下长大成人了,一代人比一代人也许更聪明、也许更会学习、也许更有阅历。然而,而今对于民间豆腐的制作,老一辈们也许记得怕是也推磨不动了,也只有那生活在50、60的长辈们会做了,也许到我们这一辈也是只会吃不会做了吧。
现在虽然不到腊月二十五,但临近年关,远行在外的一大家子人陆陆续续回到家了。人多热闹了,便有闹着说磨豆腐做豆腐乳吃的,于是,让我也凑了一回磨豆腐的热闹。
提前一天把成熟的干黄豆用磨子把黄豆磨一遍,然后把磨碎的黄豆的皮剔出来;再用水把去皮的黄豆放到桶里浸泡一晚。第二天,把浸泡好的黄豆和水一起倒进磨豆子的机器中磨碎,磨豆机会直接把浸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和豆渣并把豆渣与豆浆分离开吐出来;我们把豆浆和豆渣分别用容器装好。长辈们说,以前都是用的石磨推拉磨豆子的,一锅豆腐的豆子得半天磨不说,豆浆和豆渣还得重新过滤;现在直接用的磨豆机了,豆子进去出来就是豆浆与豆渣。若想豆腐好一点、多一点,豆渣会需要兑水重新进磨豆机磨一遍,并再次分离成豆浆与豆渣。
豆浆磨好以后,倒入灶台的大锅中,加入大火把磨好的生豆浆烧开。当然,生豆浆不能倒完,需要留约一两千克的生豆浆根据需要做的豆腐重量调石膏水备用。当生豆浆烧开变成熟豆浆了,想喝豆浆的人也可以喝豆浆了;满大锅的熟豆浆会放入桶中,待熟豆浆变凉到约60度左右(赶时间的话拿上一个大铲子多多搅拌就行),再把加入了石膏粉的生豆浆水倒入熟豆浆中搅拌均匀即可。
倒入石膏的熟豆浆差不多有点会凝固了等约十大分钟以后就变成豆腐脑了,那么想吃豆腐脑的夜可以开吃豆腐脑了。吃完豆腐脑后,两个人把一块洗好的布拉开铺进装豆腐的盒子中,再把豆腐脑倒入铺好布的盒子里。盒子尽量的放平整,布也要尽量拉平整,这样豆腐成型以后才可以四方四正的美观。倒好豆腐脑,用布把豆腐脑包裹好,带豆腐脑里面的清水流掉后需要把不重新拉紧再包一次,俗称紧包。紧包以后把盒子的木盖盖在布包上(这个盒子的盖子需要比盒子小一些方便挤压水分),再用有点重量的石头或装满水的桶放在木盖上,静置一晚后豆腐就 好了,再用到划分成小块即可......
再吃豆腐的时候,我会想起黄豆的一生来。刚刚发芽的时候可以是清炒或酸辣黄豆芽,也可以是火锅涮黄豆芽;长出苗结了毛豆的时候可以是凉拌毛豆,也可以是做清炒毛豆米或豆米汤;老了老了摘下来晒干就变成黄豆了。那些饱满的豆粒挑选出来可以煮熟发酵做成豆豉,余下的磨成豆浆、做成新鲜豆腐,香气扑鼻、甜软可口。再不怕麻烦一点的,可以把磨豆浆后的豆渣炒熟捏成球状做成霉豆腐渣,冬日里煮汤、煮火锅都鲜美极了。更耐心一点的,还可以做些炸油豆腐、豆腐圆子、豆油皮、豆棍、腐竹、冻豆腐、豆腐乳、千张、霉千张..........一锅豆腐像是有十八班武艺一般,可以变幻出几十或许上百种的口味吃法不说;人们还可以用它美容养生,像早上喝豆浆、晚上敷豆浆或豆渣的面膜.....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问世于寿县八公山的豆腐,终于传遍神州大地,并逐渐形成中国豆腐的八大系列:一为水豆腐,有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又叫老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水制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有炸豆腐泡和炸豆腐干;四为卤制品,有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诸如熏素肠、熏素肚、熏豆干;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磨豆腐的习俗渐行渐远了,豆腐成为了人类需要的生活食品却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