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为个人对于宗教的暂时理解,并希望这种浅显的探索先告一段落。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其实不在于观察某个具体的宗教,且这应该更多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几个前提:
1. 文中所有的“上帝”都是狭义的上帝,即世俗的、人格化的上帝。
2. 文中所有的“上帝”(God)不囿于个别宗教,也不包含所有宗教——例如,既不特指犹太-基督体系下任一教会派别中的上帝,也并不包含佛教的无神体系。
好像只有本体论的证明方法与传统宗教中上帝的人格特征有些许关联,但是关于这种意义上的证明,前提中有一个循环。
1. 先定义上帝是“善”的,则应该首先有“善”的定义,即在上帝在被定义之前就有了“善”的定义,这“善”的定义只能来自于人类社会,是一种相对共识。
2. 而有权定义一切的是上帝。所以应该先有上帝,后有“善”的定义。
3. 上帝实际上没有定义“善”,而是定义了上帝的人类假托上帝为人类定义了善。
一个反驳的方向:
上帝没有定义“善”,因为上帝就是“善”。二者是统一的。
一个可能的回应:
“善”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善”的表现不是绝对一样的;但上帝——根据定义,是完美的——是绝对一成不变的。而这些关于“善”的标准的改变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不同团体的话语权改变。上帝能做的,只是在事后对于现象进行解释,当然这实际上是通过一代代神学家的努力。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古老教义规章的现代含义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甚至越来越诡异,只是因为现代社会不曾被精准地线性预言到罢了。
一个反驳回应的方向:
上帝不能被人类完全理解,对于“善”的含义亦同理。之所以人们对于“善”的理解会改变,是因为人们在一步步地向接近上帝的道路上前进,不断地纠错。不能因为这些就否定绝对的“善”的存在。
两个对于反驳的回应:
1. 今天社会看待500年前的社会,“善”的含义不完美;500年前的社会看待1000年前的社会,“善”的含义亦不完美;可以推测,500年后的社会看待今天社会,“善”的含义仍然不完美。由此已经可以相信,只要社会生产力仍在发展,社会结构仍在改变,“善”的含义就永远不会停止进化,那么在所谓审判降临之前,绝对完美的“善”也不会出现。这时,上帝的意义理应被怀疑了,全能的上帝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接受了各种“小恶”的存在,并在这一点上原谅了上帝;但“不存在完美的善”本质上是最大的“恶”,是“善”向“恶”的全面妥协:上帝用实际行动否认了“完美的善”的存在。
2. 如果“善”的含义不是被上帝直接告知,而是应由信徒自己探索与寻求,那么上帝的唯一价值就已经消失了。上帝是为了规定人类生活的“正确”样貌而出现的,而今这项任务被人类自己接管了。人们创造了上帝,本欲向之匍匐前行;然后发现找不到上帝的方位,只好再去寻求上帝——那么上帝已然成了一个中介、一个代号而已。我想很多神学家是可以发现这个矛盾的,后来的理论发展使得上帝成了一层窗户纸,有人囿于文化环境没有发现窗户纸的存在,有人发现了也只能默不作声。
上帝一直跟在人类先驱后面成长,不过我们总会有掉队的人,看到上帝走在自己前面,为自己解释一切。
关于语言的题外话:
“好”“坏”“善”“恶”等等词汇是懒人的发明,是隔阂的本质,是暴力的根源。语言使思考得以深入,却也极大局限了思考的方向。在严肃语境中,这些词汇应被尽量少地引用,或用冗长的前缀加以限制。
——2017.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