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看完《22》以来,我很怕看战后影响片,因为它比直接的战争,更让人触目惊心,战争片你可以听到枪炮声,成群部队激战的触感,但天灾,人祸那种无力感,比枪林弹雨的战场更可怕。
逃出去吧说不定可以活。
影片刚开始就是以一场村民对打为开端,因为旱灾,村民跑到财主老范家要粮食,饥饿下的人总是暴躁的,听到老范去叫警察,灾民急了,一群人打了起来,老范的儿子在这场斗殴中死了,后来又有日本兵来,大家没有办法,只能逃荒。
走到村口的时候,老范还对不愿意走的女儿说“我们只是去躲灾,不是去逃荒”大家都以为只要逃出这个地方,就是生路。
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走往去逃荒的路上,他们都觉得:逃出这个种不出粮食的土地,说不定可以活。
逃难路上的所有人性。
刚开始逃难的时候,老范带了所有的家当,米面银元细软,坐在马车上嫌弃身边赶车又喜欢他家女儿的栓柱。
后来,路越走越远,和他们一起的另一户人,瞎鹿一家,老母亲病了,饿的实在不行,瞎鹿想要卖孩子,老范看到了,给他舀了一碗小米,说:“不要想着卖孩子了”
路上碰到日本人轰炸,所有的东西都被炸了,马车被抢走,银元细软更是没有剩,这下真的变成逃难的了。
故事讲到这里,老范作为影片灾民的主线,人格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当自己是东家,甚至为了大肚子的儿媳妇,去求瞎鹿一家,让她坐架车。
逃难路越走越远,每天都有人死,一路上,儿媳妇,孙子,老婆死了,女儿为了粮食把自己卖了,只剩老范自己,他没有再继续往前走,反而往回走,想死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
但他看到了一个母亲饿死路边的小女孩,这个时候老范已经被灾难,战争打磨成了一个温暖的人,爷孙俩一起向着阳光走去。
还有信奉基督教的小安,孜孜不倦的致力于传教,他以为只要信奉主,一定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后来,他一路跟着逃难,在路上看到了野狗撕扯人的尸体,他突然怀疑,主是不是还在?
他哭着在神父面前忏悔,流泪,说自己帮不了任何忙,一个信仰是为了善良的人,即使最后当了逃兵,也只是说明他有软弱的一面。
最后还有一个人,就是记者白修德,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当时拍这些照片的是个外国人?
后来我明白了,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或许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像他那样,把一个陌生的国家受的灾害,当成自己的责任,即使头顶是炮弹,身边是灾害,还是想着要把这些事情,让中国政府知道真相。
当然,影片中还刻画了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陈道明的蒋介石,身上透露着一股政治家的狠劲儿与果断,李雪建的李培基,河南省当时的主席,想要拯救重灾的河南,却也有种无能为力的无措,徐帆的花枝,最开始不愿意为了几斤粮食委身少东家,后来为了孩子,就说和别人睡……
有时候灾难就是这么残忍,让我们看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历史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苦难更好的面对未来。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对1942的了解远远不如抗战史上那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多,背多了1937,1940,1945,却忘记了1942。
看这部电影,我哭的不能自己,打动我的就是它的真实,整个影片亲切的河南话,演技炸裂的演员,历时18年,冯小刚的最后一步胶片电影,真切的纪录了三百万难民的缩影。
沉重的话题太难提及,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忘了历史,即使它们过了几百年,几千年,以那句特别俗的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记住曾经的苦难,才能更好的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