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为了什么?为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大学时期我读了不下百本书,因为看书速度很快,两三天一本算是慢的,当然绝大部分都是小说,但从数量上还是沾沾自喜的。除了读书数量,还有另一个指标——看书的时间。回顾一天,记录今日看书x小时。得到还贴心的为用户记录了学习时间。
无论数量还是时间,本身并无问题,就怕阅读的人陷入一个大坑——阅读总是好的,学习是不会错的。还好这个坑意识到就很容易出来。
跳出数量和时间的坑,再来看看阅读的目的:为了获得资讯,还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了解新鲜事,刷新认知的内容阅读起来很轻松,凭借已有的理解力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有时还会产生接收的那一瞬间就是获得了全部的错觉,总之读的比较爽。
提升理解力(或学习力/思考力)的书看起来会很累,因为超出了已有的理解能力,不然也不用提升了是不是。虽然好的知识传播者会为读者节约脑力,尽量地形象生动,但阅读此类书时是需要反复用脑,不会轻松。好处是正确地阅读后理解力会得到提升,是个有益的循环。
书分类为提供资讯和提升理解力,人的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种。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是被动阅读。但是在知道后去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与其他的事实有什么关联,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同类的差异在哪里等等。这便是主动进入理解力范畴了。就动作而言,接收讯息是提升理解力的前奏。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自我定位是提升理解力,倡导主动阅读: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再次感受下作者的啰嗦,我好像也受到了感染)
主动阅读是带着问题、奔着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去读,具体问题视读者而定,不过有些通用的问题可供借鉴。
1、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是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有哪些论点支撑了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
3、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个问题的答案基于前两个问题有了很好的解说的前提。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获得了资讯,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开始阅读的姿势
拿起一本书,你会以什么方式开始阅读?我一般是从头翻到尾,毕竟看的小说居多,不按顺序会错过重要情节。今年开始尝试速读非虚构类书,屡尝屡败。原本我认为速读的目的是考前突击/紧急任务、筛选书目、快速入门、针对问题,如果要认真读一本书,那必定是要好好精读的。我把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了。
但其实,接收资讯再进一步就转换成提升理解力,速读也是精读的前奏,它们是两种阅读方式,但又是层层递进的。就算你想要精读的书也要先速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知道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检视阅读:快速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架构是什么,有哪些部分
分析阅读:完整、系统地了解全书
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多本书,列举相关之处,并提出在每一本书都没提到的主题分析
速读在这本书里叫做检视阅读,精读可以对应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倾向于解决问题。先从检视阅读——这门被作者称为「系统化略读的艺术」开始收割阅读方法。
检视阅读的步骤
在开始之前先明确检视阅读中一个的规则:不论难与易,先通读一遍。有些书阅读起来有难度,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先做个标记),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记住这个规则,然后开始系统化略读的艺术:
1、先看序,如果书名有副标题应该值得注意。比如《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从副标题和序言中对书的主题有些了解。
2、然后研究目录,好的作者会将全书的框架都展现的目录中。
3、认真看过目录后挑选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章节来阅读,如果有章节摘要的话,也是值得注意的。章节的标题和末尾是阅读的重点。
4、其他的章节随手翻,随意看,留意主题的相关的段落。
5、最后一步,重点看最后的两三页和后记,好书的精华在此。
可谓是手把手教人如何阅读。前文所说的主动阅读的四个问题,在检视阅读中涉及到前两个: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架构,来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能回答这两个问题,速读就没白做。这两个问题也是下一个阶段分析阅读的核心,只是在分析阅读中要能写出全书的摘要和大纲,分析阅读是全书着墨最多的篇章,更多精彩请待后文分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