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演员在非原本戏班里演出时,该如何适应不同戏班之间的演出差别--不同戏班的演唱曲牌未必完全一样。以下将详细说明。
由于演出人员紧缺,或者某些剧目原有的剧团成员无人能很好出演主角,就从其他戏班请演员临时助阵。这种现象当地叫做“切角”。
首先来看各个戏班之间有什么差别。如上文(浅谈1)所说,有些民间戏班在排练新戏的时候,某些剧目可能只有简略的剧本,亦即只有念白,唱词,没有工尺谱。于是他们知道内容和情节,但是不能确定如何唱。这种情况下如果请戏先生来传戏,不同的戏先生之间所传授的也可能会不一样。而且,有些民间戏班没有足够剩余资金去聘请,或者觉得聘请对他们来说不是最优选择,这种情况下,戏班里的演员就自己排戏。他们多数有十几年的演出经验,所有的曲牌,动作,念白几乎都会了,而且融会贯通。于是在看到唱词和情节之后,他们会斟酌应该是怎样的表情,身段表演以及该用什么曲牌。
然而差异就产生在这样一个主观的过程。不同的演员会有不同看法,而戏班里的主要演员对于新戏的意见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不同的戏班,尽管在剧情,念白和唱词方便基本相同,而唱腔却未必一样。举个例子,同样是唱“官人听说起,听我同头说因依”,有的戏班可能唱“锁南枝”曲牌,有的可能唱“驻云飞”曲牌。
因此,一个演员到了新的戏班之后,她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唱什么曲牌。然而,演员始终要上场,始终要有解决方法。这就不得不佩服他们的随机应变了。据笔者以前田野调查,他们上了台自有应对方法。首先,他一开口,后棚的伴奏听了一两个字便知道是使用什么牌,于是会配合演员伴奏。而对于和新来角色搭戏的原有的剧员而言,他可以不必理会这种不同,只需要按照之前的套路走下去就是了。而动作和念白总是能够配合上的,当然,这需要舞台经验。
另外一种情况是,虽然使用的曲牌相同,然而不同戏班在细节处理方面存在差异,这时候如果是临时请来的,也就得过且过了。而台下的观众也不会太过在意。
不过应该说相同的还是占大多数,差异还是属于少数的情况。各个戏班之间在同一个剧目的表演差异不会太大。否则,这种临时“切角”便没有它的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