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故事:
百无聊赖的作家阿尔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信的开头,这个陌生的女人说她的孩子在不久前死了,而如果阿尔收到了这封信,也就代表她也不在人世。这封信就是她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的。
原来,这个女人是阿尔在十多年前的邻居家的女孩。阿尔搬到了这里时,这个女孩才13岁,也许是青春期的幻想、抑或是得不到的骚动让这个女孩深深的暗恋上了阿尔,但阿尔却一直浑然不知。白天女孩会在窗旁偷窥阿尔,晚上则通过门上的猫眼期待着阿尔回家的身影。
直到有一天,女孩长大了,变得美丽动人,当阿尔与她对视时,一下就被她深深吸引住了。于是女孩在阿尔家住了3天,那是女孩第一次品尝爱情的禁果。临走时,女孩带走了阿尔家花瓶里的白玫瑰。
此后,女孩怀上了阿尔的孩子,并将这个孩子生了下来。之后几年里,女孩再也没见过阿尔,阿尔也没有再联系过这个女孩。女孩为了抚养他们的儿子长大,不得不出卖她的身体,即使这样,她也未曾消退对阿尔的强烈的爱。她经常会读阿尔的发表的文章,也经常给阿尔送去白色的玫瑰花。
直到一次舞会,他们两个再次相遇了,风流不羁的阿尔并没有认出她,只是把她当做了妓女带回了家,第二天还偷偷把钱塞到了女孩的暖手炉里。女孩实在忍不住伤心,找阿尔要了一只花瓶里的白玫瑰,阿尔欣然答应了,但他还是没有想起这个女孩是谁。当女孩忍住眼里离开时,阿尔的管家认出了她,女孩终于露出了笑容,并把阿尔的钱给了管家。
最后,女孩和她的孩子相继病死,临死前,女孩把这一切——她一生爱情写成了这封信寄给了阿尔,最终她还是没有告诉阿尔她的名字。在阿尔眼里,女孩始终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即使她们曾经缠绵悱恻、情投意合,但是读完这封信,阿尔还是不知道女孩的姓名,甚至连长相也不记不得,他只是想起来自己的花瓶空了很久,再也没人送白玫瑰给他。
二
茨威格的这个故事被拍成了好几部电影,好像是7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了姜文、徐静蕾版的电影,名字就叫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部电影给并没有给我什么太深的感觉,只是觉得女孩太可怜,她付出了青春年华、付出了她的一切,最终等来的只是一场空。
另一方,也觉得这个女孩是咎由自取,正所谓痴情女偏逢薄情郎,可怜人必有可恨处。阿尔本身就是风流成性,女孩在晚上也看到过阿尔带其他女人回家过夜,她早就应该可以看清局势早早放弃,可她却还执着于自己的幻想,最终造就了自己的悲剧。
有人说,爱情是女人的全部,这话不假,但是女人不应该过分沉迷爱情而不知自拔,这样只会白白伤害自己。犹如诗经所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三
前不久,我坐在咖啡馆里,望着窗外下起的小雨,这正是一个把书读到心田里的好日子。当你把书读到惆怅的时候,你可以抬起头,望向窗外的匆匆的行人,这就是生活原本的样子。而我正巧读到的,就是这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一次,时隔7年,我才发现原来那个女孩并不可怜,她才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而作家阿尔才是真正的可怜人。
理性的说,女孩出身并不好,父亲早丧,跟着母亲过贫穷的市井生活早已让女孩心生厌倦,而阿尔的出现,让她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阶层的人,阿尔的谦逊、热情、儒雅深深的吸引住了她,弥补了她的精神空白,这或许是女孩盲目痴迷的重要原因。
你可以说女孩痴迷,但她其实并不盲目。女孩知道她们的层级关系,所以只能远远的观察、暗恋阿尔。而她也知道阿尔的风流成性、热爱自由,即使她们最终在一起,婚姻将成为阿尔的枷锁。女孩不想让阿尔不快乐,那么她只能为了阿尔作出牺牲,她得离开阿尔,并且要独自抚养阿尔的孩子。女人没有结婚就有了孩子,在那个时代无论是东西方都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可女孩还是决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并且即使去出卖自己的身体也要让阿尔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她没有去找阿尔要帮助,他也不能把这件事情告诉阿尔或者告诉其他人,这些都会给阿尔增加负担。女孩的一生,在社会与阿尔的面前都是卑微的。
但这一刻,我也忽然觉得女孩在爱情面前是如此的伟大。爱一个,为他付出了一切的一切,却不给他一丝一毫的负担,甚至是一个卑微的人间姓名。我尝想暗恋一个人到极致会是什么样子,直到我看了这个故事,作者给了所有人一个完美的答案。
张爱玲曾说过: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一朵花来。
这朵花,也许就是女孩眼里的那一朵白玫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