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诺曼先生的书,之前只看过《设计心理学》和《情感化设计》两本,之后才得知这一系列一共有四本书,便兴冲冲地购买了全套,却一直都没有开始阅读,这两天帮导师整理关于智能化相关的内容,在和同学交流的时候,同学提醒我《设计心理学》系列中最后一本是关于未来设计的,就描述了很多关于智能的内容。这才让我想起来,我竟一直将这几本书束之高阁。开卷有益,今日正式开始阅读。
第一章 小心翼翼的汽车和难以驾驭的厨房:机器如何主控
当我们赋予自己周围物体更多的主动权,更多的智能、情感和个性,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如何与它们进行互动。
直到不久之前人和机器相比具有更强的能力(在综合判断及问题处理方面,也许现在仍然是人类占上风,未来会是什么情况还难以下定论),但正是因为如此,人一直在尝试迁就机器,适应机器,学习机器,从这个层面来说,虽然在人机关系中人类一直掌握着最终决策权,但机器却实际上掌握着更大的权力,让人类不断地去迁就它。主要的原因是,你可以和另一个人去讨价还价,但是你很难和一个机器去讨价还价,最开始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是单方向的,即使是当下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你可能依然不能劝说一个机器人去改变某个观点,除非你是它的程序员。
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沟通已经不再是单方向的了,但是下一个更加艰巨的问题出现了,如何能够让人与机器互相理解。近些年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单调重复或者不需要人类参与的封闭系统都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情境或者工作只能实现部分自动化,这就要求人和机器任何一方都必须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和其用意是什么,只有这种了解才能建立信赖,人与机器之间才能实现合作。
两句独白并不构成对话:
所谓的智慧型系统也流于过于自满,它们自认为清楚什么对人们最好。然而,它们的智慧极为有限。而这有限性就是最根本的问题:一部机器不能够充分掌握影响人做决定的所有因素。
人和机器之间能实现成功的对话吗?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还会因为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而产生误解,人与机器之间共通的了解只会更加困难。所以作者认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虽然都有智慧,但毕竟不是同类,各自各的认知系统和能力,有时人类需要向它们妥协,有的时候它们听从我们。
机器和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们在某些方面比较强,特别是速度、动力和一致性,另外一些方面,像社交技巧、创意和想象力则比较弱。机器还缺乏同理心,即不关心它们的行动对周遭的人会引起什么影响。
机器可以在预测正确的环境里运转良好,但是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就比较差。
未来的智能生活
有些实验中的房子能够感应到屋中居住者的所有东京,自动开关灯,调节室温,甚至还能挑选音乐。正在进行中的醒目不胜枚举:冰箱可以防止你只让你吃进变质的食物,马桶讲你排出身体的体液状况回报给医生。冰箱马桶合作起来可以监控你的饮食习惯。
共生关系
人机共生:我们需要一个比较自然的互动,能够下意识地、毫不费力地发生,这是一种自然的、轻而易举的双向沟通。
马与骑手的关系:
熟练地骑手和他的爱马之间是互相理解的,马理解人的身体语言,人也能够理解马的身体语言,马和骑手都有智慧,都可以了解周遭环境的变化,并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
骑手会将某些控制权交付给马儿:缰绳松弛时,马具有更大的自主权;缰绳收紧时,骑手将拥有更多的控制权。技术娴熟的骑手不断改变缰绳的松紧来与自己的马儿沟通,调整因环境变化所需的不同的控制权。
这种关系可能也可以运用到智能系统上,能够更加自由的将控制权在人机间进行转换,但是这种模式依旧需要人付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以达到熟练掌握机器的使用方法。而我们应该向方法让这种合作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无须训练及技巧。
智能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更安全、更有趣,但目前的智能也会妨碍我们、使我们感到挫折,甚至是增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