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进入小暑,上蒸下煮”。神州上下,迎来热浪滚滚酷暑难耐的时节。一年之中最难熬的三伏天来了。
一
长期以来,三伏天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无论如何,在大自然面前,谁又能够独善其身?尤其是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疾病在三伏天最活跃,并且不分老幼,贫穷与富有,寒邪之气如影随形。如若不然,逆行的结果是条件越优越,其灾难越严重?
今年三伏天与往年不同的是,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却是20天。这种闰中伏自然现象,俗称“双中伏”或“俩中伏”。这就意味着今年三伏天的炎热天气,非同寻常,酷热的日子会比往年更长更糟糕。
一般情况下,进入三伏天,汗多,消耗大,非常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现象。如果麻痹大意,不及时通过膳食进行有效的调整,也很容易导致身体免疫力突然降低,进而引发疾病。寒邪之气导致阳气受损,这才是一切疾病之源。因此,三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
二
每当夏季来临时,人们习惯饮用冰冷之物,以解口瘾,无可厚非。但是,冰冷之物对身体之危害,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建议大家少吃冷饮,尤其是老人与儿童。特别是儿童阳气正在成长中,冷饮过多,容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同时冷饮刺激胃肠,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如果身体出现以上状况,说明此时寒气已经入体,并正在侵蚀着健康的肌体,然后慢慢地演变成各种疾病。这种现象,在社会各阶层人群中都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着,且越来越严重。
从阴阳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的身体,从三伏天开始,阳气逐渐达到最高峰,基本上血管都是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此时身体一旦受凉,外界寒邪之气极其容易趁虚而入,并且长期潜伏,日积月累,形成疾病。
三伏天还有一个健康杀手,就是吹空调。因为冷凉之气,可能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被寒邪之气伤害,长时间吹空调,造成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如果贪凉,后果更加不堪设想。现今,一些名人英年早逝,痛定思痛之后,究其原因,发现他们早逝与其生前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伏天除了健康饮食起居外,尤其要保护身体的两个点,一是咽喉,二是后背(后心)。因为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之侵。三伏天保护好这两个地方,有助于帮助人们缓冲低温的寒邪之气。
人们常说,冬病夏治,究其原因,其根仍然是夏季寒邪之气入侵身体之故,如果夏季身体防护措施合理,冬病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冬病夏治,夏生冬病的原因。
喝热水这种平时生活中的好习惯,对于祛病避邪也十分有益,坚持下去,必有好处。因为三伏天喝热水不仅可以解表,还能起到透里疏通、清热的作用。三伏天适当运动、热水泡脚,也是祛除寒气的好方法。
寒邪之气,主要来自洗冷水澡、手脚长时间接触凉水、吹空调、吃冰凉食物等。所以,无论使用空调、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避免长时间直接吹在身上。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谨防门窗之虚邪贼风。
三
如何安全度过三伏天?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又是如何做的。“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吃鸡蛋”。还有冬瓜、丝瓜、苦瓜一个也不能少。
头伏吃饺子,饺子不仅开胃解馋,而且利于平补。因为三伏天是不能热补或温补,适合平补。饺子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好处多多。
中伏(二伏)是三伏天中最热之时,这个时候,如果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汗透心舒,驱逐腠理。长期以来,中医就是这样明确的。其次是吃烙饼摊鸡蛋,补充身体营养,恢复体力。
夏季食瓜,也非常适合三伏天降温防暑。因夏季瓜之种类繁多,苦瓜、丝瓜、冬瓜当为首选。“三瓜”既能清热化湿,又可以帮助排除毒素。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三伏天吃苦瓜,还可以祛痱子。
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黏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丝瓜性寒,还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的功效。如果出现痰喘咳嗽、热病烦渴等症状,食用丝瓜可以缓解病情。
冬瓜不仅增加食欲,还有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肿之功能。冬瓜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人更加合适,因为冬瓜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
羊肉也是三伏天必选,因为三伏天吃羊肉,可以逼走体内寒气。尤其是吹了一夜空调(电扇),身体酸困乏力,早晨喝一碗羊肉汤,困乏之意就会缓解许多。关键是它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
还有三伏天吃生姜,可以凉办姜丝或生姜熬汤放些许红糖食用,因生姜性温味辛,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温中止呕,还能化痰止咳。一般情况下,三伏天阳气较虚,吃生姜可以起到温补,以助阳气不足。 “冬吃罗卜,夏吃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今年三伏天,因为中伏时间较长,希望大家务必谨食慎行,只有不断积极调整饮食起居之习惯,从心开始,筑起健康之篱笆。健康与幸福,还会远吗?
附:三伏时间表,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作者:陈思桦,中原智库主任,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