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见好就收,急流勇退是大智慧,而贪恋权力往往没有好结果。
西汉时期的霍光,是汉武帝去世时的托孤重臣之一,他忠心耿耿的辅佐汉武帝的幼子弗陵(汉昭帝),代其治理朝政,使天下太平,臣民安居乐业,满朝文武以及皇帝对他极其敬重。
汉昭帝死后,霍光又主持大局,选了昌邑王刘贺继位,当发现刘贺只知吃喝玩乐,无法胜任后,又冒着极大风险将刘贺废掉,选了卫太子刘据的孙子继位皇帝,即汉宣帝。然后霍光又兢兢业业的帮助汉宣帝治理天下,
这期间霍光为了汉朝的天下多次力挽狂澜,确保了汉朝王室的平稳过度,可算是居功至伟。
霍光长时间的把持朝政,其权势也是越来越大,好多人通过他托关系找门子,想捞些好处,但霍光在处理这些事情上无法做到照顾所有人,自然招来了那些得不到好处人的怨恨。
霍光虽为人忠义,但他对自己的老婆和亲属疏于管教,朝野内外都有他的众多亲属当官发财,他的老婆又亲手策划毒死了许皇后,这些都为以后霍氏被诛杀埋下了祸根。
汉宣帝表面对霍光非常尊敬,大小事务都让霍光做主,但实际上汉宣帝非常精明睿智,他只是在不动声色的等待时机。
终于在宣帝当皇帝的第七年上,霍光病死了。
霍光一死,霍氏势力就失去了依靠,很多人都站出来弹劾霍氏,不久汉宣帝就下令全部诛杀。
可怜霍光一生辛劳,身为三朝元老,最终却落了个家族团灭。
其实霍光在汉昭帝时就完全可以趁功成名就时光荣隐退,昭帝也是个年少英明的君主,14岁时就可以果断冷静的处理霍光与上官桀的矛盾,到了18岁时完全有能力亲政,但霍光在昭帝成人后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权,一直到昭帝21岁病死,霍光都握着权力不放。到了19岁的宣帝继位时,新皇帝已经是完全的成年人了,霍光就更不该握权不放了,如果早点放手,也不至于死后的身败名裂,霍氏一族被杀。
同是汉宣帝时期的太子太傅疏广在权势方面就显示出了大智慧。
虽然疏广贵为太子老师,地位显赫,但他却看清了当时宫庭争斗的危险,于是在正值被重用的时候毅然辞官回家。
他说:“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
宣帝也是很给面子,送了很多财物给临行的疏广。疏广回老家后广散钱财,宴请同乡父老,把钱都花光了。
有人劝他给子孙留下些家产,他却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疏广因为关键时候激流勇退,又不计名利,得以落了个好名声,安度晚年。
他的这种不给后代留下过多钱财,以防子孙因财而招来祸端的智慧,很值得借鉴。
现在社会也是这样,遇事要懂得居安思危,张弛有度,不过于贪恋权势和财物,才能在危难时刻全身而退,保全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