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蒋勋的《孤独六讲》,一本充满哲思性的书籍。不同于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从更高的维度谈孤独,把孤独分成了六个部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看完这本书充分理解了孤独,不想去排斥孤独,而是如何尊重孤独、完成孤独。
初识蒋勋,是看了《吴哥之美》的视频,他像一个智者,把吴哥窟壁画的美和东方哲学娓娓道来,令人神往。去吴哥窟一直都列在我的dream list上。后来,听过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即便没有细腻完整的看过《红楼梦》,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和事情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不得不感叹,蒋勋的文化功底深厚,东西方文化信手拈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文字也温厚内敛。
蒋勋在开篇自序中说: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同样的,我的读书笔记在可写与不可写之间,也许无人品读,却赠予我坦然面对内心沟壑的勇气。
“尽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孤独绝对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
我写过几篇关于孤独的文章,我对其中一个读者害怕孤独影响深刻。她的原话是这样的:害怕孤独,深夜时一个人独处,孤独感被放大,仿若毒箭扎入心灵角落。一遍又一遍刷着朋友圈,假装自己有人陪。
每个人也许都碰到过这样的时候,对孤独无所适从,害怕孤独。可是越害怕孤独,心里就越会觉得孤独,甚至进入这样的死循环。深究原因,蒋勋说到了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我们的儒家文化重视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压抑个体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里拉出来,接受公共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被迫去宣布:我不孤独。
“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的孤独感的原因。 ”
上个周末,我去台州跑马拉松,因为是临时决定报名的,没有其他的小伙伴同行。在路上碰到了一位聊得非常欢快的小伙伴,他是全马,我是半马,我们结伴跑了一段路。最终,在半马和全马的分叉路分道扬镳。在我们分开的一刹那,我想起了《千与千寻》里的那句话: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我也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孤独才是人生真相。
在前进的路上,能碰到朋友同行一段路也非常美好了。即便是朋友甚至是爱人,也无法根除来自生命本源的孤独。
在还没毕业的时候,有一次,大学室友胃炎犯病。我们大半夜陪她去医院看医生,去挂吊瓶。那个时候,我们都在担心,毕业后独自居住,一个人半夜生病了该怎么办?
在我一个人住了之后,我曾骑自行车摔伤过一次,顶着血淋淋的伤口去药店里买药,自己上药,一气呵成。
受伤之后,我连处理伤口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去思考孤独。我也知道,即便那时候身边有朋友陪着,我还是得独自面对疼痛,我没办法把恐惧和疼痛转移一点给别人。
周国平说过:“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不过大概也只有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体验到独处的美好,从浮躁中寻得内心的安宁。
也许,我们并不能做到像周国平那样,放下尘世中的诸多诱惑,去充分地享受那份独处的乐趣呢?
如若觉得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孤独的时间好好提升自己,把孤独期视为自我提升的时期。充实自己的生活,主动去拥抱孤独, 让自己忙碌起来全身心投入喜欢的事情,因为这说不定能让你忘掉孤独又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些你咬牙扛过来的孤独,日后会成为你迎接美好未来的筹码,这些也是一场丰润你成长的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