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我娃新买的三本书,作为北京娃娃,这是他的老师推荐看的关于了解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的系列书。
作者是崔岱远,汉族,作家,文化学者。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打小儿在紫禁城边儿的南池子长大,曾在多家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怀念北京的文章。
崔岱远的标签挺多,最引起我注意的有两个:一个是他作为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的导师;另一个是其具有“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的称号。
崔岱远作为地道的老北京人,近年来出版的《京味儿》、《京味儿食足》和《京范儿》这三本书,引领着人们寻着文字感受到了来自北京城民间最本真的性情气韵,被称为当代京味儿文学的杰作。
我居于北京城二十余年,虽不能称自己为地道的北京人,但却也对这个具有古老历史文化的古城怀有着一种深深的情感。
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这座城市里,亲眼目睹了它巨大的变迁和发展,多年来也和它一起风雨相伴、同喜同悲。
这三本书,为我推开了了解北京的一扇窗,让我看见了窗户后面的一群群普普通通的北京人。他们炒菜、做饭、走亲戚、看朋友,过着简朴却讲究的日子,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京味儿是一种生活——一种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三部书中,《京味儿》所记录的,是那些惟有老北京才有的、最地道的北京的滋味。
在冬日的阳光下,泡上一杯北京特有的花茶,馥郁的茶香中,这本书被我慢慢读来......
我不仅仅在书中看到了许多老北京吃食的正宗做法和吃法,甚至也了解了那些已经和正在消逝的京城的老字号、老规矩......更是看到一种北京人所特有的生活态度和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地道的京味儿文化。
可惜这些生活的艺术,正在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
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最简捷的办法是瞧瞧他们吃点儿什么。
《京味儿食足》作为《京味儿》的姊妹篇,是一部介绍北京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
一说到北京,自然会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同时也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和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青瓦大鱼缸......
那些是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就连我这个外地人都十分向往和留恋的呀!
说到京城的吃食,在北京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下馆子”。北京的各种菜系经由作者笔墨描绘出来,真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啊!
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在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韵致,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人的品性。
第三本《京范儿》以细腻的笔法道出一些老北京人喜闻乐见的普通生活场景。它写出了一个真正的北京,一个北京孩子心底的北京。
在那里,有蓝天、白鸽、红墙、灰瓦,那里的老街坊们不紧不慢行走在胡同里夕阳下长长的光影间,永远礼貌客气,永远体面干净,永远恬淡随和,带着京范儿,过着简单而讲究的日子。 那个北京是不朽的。
据说《京范儿》一书感动了无数人,曾多次被用做各类语文考试的素材。看着这本书时,我似乎也化身为那个在胡同里拎着空瓶儿的孩子,蹦蹦跳跳的在去打醋的路上......
我用轻松的心情读完这三本书,其中的做菜方法被我在厨房学用:烧茄子、葱爆羊肉、炸酱面......尽管可能做不到那么正宗,却感受到了最朴素的家的味道。
爆肚、火烧、涮羊肉、烤鸭......这些在我初来北京就领略过而后又一再去追寻本真味道的美食,经由这三本书,更让我了解到它们的前世今生,未来还会介绍给更多的朋友和亲戚品尝。
北京的文化是东西南北文化的结晶。虽然北京没有名山大川,但是有大运河、有长城,嘉峪关长城、山海关长城和慕田峪长城都在北京,北京人从来不排外,北京是咱们中国文化的交叉点。
读书而有所得,是作者之功,是我辈读者之幸。
《京味儿》、《京味儿食足》和《京范儿》这三本书,虽只是薄薄的三册,却大开了我的眼界,使我认识了更真实、更接地气儿的北京,让我知道在这世间,有一种味道叫作北京味儿!有一种作派叫作北京范儿!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 第66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