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193/222天】2024年2月23日
【今日读书】王恩涌文化地理随笔
农业文明的地理摇篮
农业在过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文明只是在私有制、阶级出现与国家形成时才开始的。
在旧世界,往往把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古国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开始。由于这些文明都出现在大河边上,而且多与灌溉有关,因此,有人称其为“大河文明”、“灌溉文明”。
尼罗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黄河的河边虽然出现了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文明,但是美洲的墨西哥、玛雅诸文明并不出现在大河边。
西亚、北非的埃及、巴比伦与印度种植的是小麦。小麦秋种春末夏初收,它生长时既需雨水,又需冬季的低温,利用灌溉补充降雨的不足可以使产量大增。美洲最早的作物靠的是喜温的玉米,故其文明出现于墨西哥至秘鲁的高原上。
灌溉措施急剧提高了尼罗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两岸的农业产量,大大促进了财富的生产与权力的集中,因而,成为世界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中国的旱作农业发展不像西亚、北非灌溉农业发展那么快,产量也不如他们那么高,故文明的出现亦稍晚一些。美洲的玉米生产与灌溉条件受环境条件限制,其文明发展则比旧世界晚得多。结果,在新大陆发现后,当新、旧世界的文明相互接触,其巨大差距给新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欧亚大陆两岸的生活习俗差异相当明显。东岸的中国北方是单一的旱作农业,养家的家畜以猪为主。其生活习俗是以杂粮与小麦为主食,肉食是猪肉。西欧是农牧结合,种的是小麦与饲料,养的家畜以牛为主。牛并不主要用于力役,而是作为肉食与奶的来源。
中国夏天高温多雨、冬季低温而干旱,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夏秋农作物生长,冬春类枯黄不利于食草动物的发展。此外,黄土及黄土沉积物的土壤质地疏松、矿物质含量多,既易于耕作,又可以连续耕作。为了解决人的肉食与耕地肥料的需要遂选择了杂食动物的猪。不同于食纤维质草类的牛羊,猪的食物是淀粉质;猪生长快,春天繁育、冬季即可屠宰;同时,猪多肥多粮就多。当然,粮多养的猪也多。
西欧与中国北方相比,夏季气温不高、冬季气温不太低,降雨多且均匀。这种气候不仅适合小麦栽培,而且有利于牧草的长期生长。牧草不仅为食草动物提供饲料,也为土地肥力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因此,这里粮食作物(小麦、大麦、燕麦)与休耕长期相结合的二圃制,后来成为两年粮食作物(秋播、春播)与一年长草的三圃制。长的草成为羊的饲料。这样,粮与羊的混合农业就转化为了粮与牛的混合农业,人们消费奶与肉的量也才逐步提高。
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从农业转移出劳动力、提供原料和市场,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粮食与副食以提高人们的生活。
英国工业化以前是个粮食出口国,工业化开始后,为了发展毛织品出口,圈地养羊席卷全国,英国粮食遂感不足,不仅无余粮出口,还成为粮食进口国。先是波兰与俄国的小麦通过波罗的海与黑海港口运往英国,后来,美国的小麦也进入英国市场。
粮食依靠国外,而肉与奶只能依靠国内就近供应。可是,一旦冷藏船出现,则澳大利亚、新西兰与阿根廷的冻肉就成为英国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又开始利用市场区位发展园艺。今天,英国工业已经有相当的基础,遂利用丰裕的资金、先进的科技来加强其农业,减少对外依赖。
美国的情况则与英国相反。它是一个国土辽阔、土质肥沃、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大量种植引进的小麦、甘蔗、棉花,加之原有的玉米、烟草,很快成为大量农产品的出口国。在早期,为了尽快利用大片土地的自然肥力,他们不仅实行专业化生产,而且当自然肥力下降影响获利时,就抛弃已耕土地,开垦其他土地,成为游耕式的农业。
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为美国工业化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美国农业成为高度地域化、专业化、商业化及现代化的农业企业,成为世界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基地。
对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的现代化,既难遇到英国当时的时间机遇条件,又缺乏美国的空间地域基础,只能根据本国具体条件、国际市场的机遇寻求新的途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