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铜山有位举人刘善懋,不求为官,隐居九仙山。庄起俦在《黄道周年谱》中提到他,说“在盛明之世,皆不乐仕,无一日不以山居自娱,人皆曰:此国之颜子也。”刘善懋的事迹几无可考,却被誉为是国家的颜回。
清末民初,铜山也有一位举人马兆麟,他不求仕进,吟诗作画,教书育人。他独善其身而又兼济乡里,安贫乐道,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马兆麟是那个时代著名乡绅,他游离于官府之外,成为铜山民意的代言人,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
1、
马兆麟(1837-1918),字瑞书、又字子般、号竹坪、又号东山里人,是东山近代历史人物,今年是他逝世一百周年,为期不远,然而,要叙述他的生平事迹却相当困难,他的许多经历无法精确描述。我很纳闷,为什么没有人编写马兆麟年谱,以至于我们谈起他的经历,许多地方只能含糊其辞。
1837年,马兆麟出生于东山县铜陵镇的一个中医家庭,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母亲希望他继承父业,当个好医生,但马兆麟天赋异禀,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东山县志》(民国版)说:“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旋食饩。”这说明马兆麟大约二十岁时中秀才,十几年后,1873年他以生员的身份考选拔贡。
1875年马兆麟考中举人,这一年他虚年39岁,在科举道路上算是大器晚成。据有关文章描述,以后参加会试均不顺,第一次会试,马兆麟文章入选“贡士卷”,因主考官的失误,抽掉了他的卷子,马兆麟失去殿试的机会。第二次会试,因耳后长痈,身体不适,没能进京参加会试。第三次又恰遇老母病逝,因举子在服孝期间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而再失机会。
从此以后,马兆麟不求仕禄,筑“宜宜轩”自娱。他潜心书画、诗词,致力于开堂讲学,成为颇负盛名的画家、学者、诗人。从中举到去潮州莲阳教书,中间隔了九年,这时期除了备考,很可能还在南溟书院教书。
1884年(甲申年),到潮州莲阳(现在汕头澄海)教书。《吹剑轩诗抄自序》说:“岁甲申就馆于岭东之莲阳,……凡三易寒暑。”他住在李镜农家,教了三年书。李镜农是诗坛前辈,他受其影响也开始了诗词创作。他说:“而麟之肆志于声韵歌行亦自兹始。”
他的学生马祖庚、马亦籛为诗集作《跋》说:“竹坪先生馆吾家先后十余年。”马祖庚、马亦籛是漳州海澄人,从落款“受业”看,他们是马兆麟的学生,其他生平事迹不详。很可能马兆麟从潮州回来,就到漳州海澄教书,一直到60岁左右才回到铜山,重新担任南溟书院山长。1908年,马兆麟72岁,创立东升小学。
晚年马兆麟游历东南各省,和任伯年、吴昌硕切磋技艺,还和任伯年同台作画,写了一首《题任伯年颐画轴》:称赞他作画是“春回腕下菁华出,墨注毫端风雨并。”
马兆麟多才多艺,他擅长二胡,精通灯谜,还是东山第一个昆曲团体“枕云天”的负责人。应该说,马兆麟中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致力于教育才是马兆麟的主业,东山人一直到现在,谈起马兆麟,都亲切称呼他为马老师。
2、
马兆麟一生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根据马家后人提供的作品清单,只有区区76件。实际数字肯定不止这些,应该还有大量作品藏于民间没有被统计。
马兆麟书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他的绘画特点是“疏”,整体风格孤冷雅淡。他的画着色淡雅,构图清秀,疏朗简练,意境高远,能够看出元代画家倪瓒那种简约疏淡的痕迹。他的书法作品,其特点是“古”,邱俶园《菽园赘谈》:“书法苍坚疏古,如其画然。”又谈到他作画特点是“快”,成竹在胸,一挥而就,“方据案作画,兴酣挥毫,顷刻数纸。”
马兆麟的国画获得许多奖项,最有名的是《春夏秋冬四条屏》,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荣誉奖,是闽南第一个以画作敲开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大门的人。该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马兆麟的代表作。
马兆麟是诏安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艺术同行认为他成功地将任伯年为首的海派清新明快画风融入诏安画派中,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诏安画派吸收了新的艺术营养。他的书画艺术后继有人,其子孙如儿子马徵祥,孙子马汉中,曾孙马驰,都是知名书画家。其弟子如沙涛松、林嘉、曾筠,再传弟子如林绍曾、卢嵩、郑涛、欧眉山、彭柳棠等在闽南一带都相当有名。
《东山县志》(民国版)评价:“近世吾闽画手,推冶山林畏庐及吾邑马竹坪二先生为最善。竹坪先生所作花卉,潇洒逸致。晚工山水林泉,笔意幽闲秀峭。南京、巴拿马两次展览比赛,均获优等奖状,时人宗之。今坊间所售者,多其门人赝本。”
3、
《吹剑轩诗抄》是马兆麟存世的唯一诗集。马兆麟在光绪27年写了一篇《自序》,说明诗集在1902年就编撰完成了。马兆麟说:“取庄子一吷之义,颜之曰《吹剑轩诗集》。”典故取自庄子的“剑首一吷”,意思是自己写的诗歌就像向剑头小孔吹气一样,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非常谦虚地比喻个人言论无足轻重。
马兆麟写诗反对流派,强调真情实感,直抒胸臆,他说:“诗家多讲流派,实则所谓派者未成,我之真者已先失矣。束皙补亡,未见其登风雅之堂也,东坡拟陶,未见其入渊明之室也。少陵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二公之遗集,自足并驾前人,必待补之拟之,已落第二义矣。麟生长海隅,少遭孤露。目未睹名山大川之奇,耳不闻大贤钜公之训,因寄所托,即景情生,其有当于流派与否?亦不自知,直以所好在,是觉乐而忘疲耳。”
1915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驻节厦门,到东山视察,在东升学堂读到《吹剑轩诗抄》,大为赞赏,将原稿带走,准备作序,刊刻出版,后来因为许世英仕途发生变化,没有实现诺言。
1937年,马兆麟的孙子马拨三将所存部分诗稿整理,交由厦门明明印刷公司出版。2008年马兆麟重孙马骋出资,保留原著古味,以线装书形式,重新出版。
我根据诗集目录统计,共有359首诗歌。马兆麟生前没有出版诗集,是不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而知。他也没有文章传世,确实比较少见。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应该有大量的文章诗词存世,很可能大量遗失了。
他的诗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侧面,我最为欣赏的是马兆麟对新事物的关注和评价,比如《铁路行》,好奇心跃然纸上。他不因维新派被朝廷视为乱臣贼子而回避,而是以自己的良知进行评价,他的《饮冰室文集题词四首》是写给梁启超的,认为梁启超的言论是“大道常新论不刊”。他写《题赠南海先生二首》给康有为,对他寄以深深的同情,“荆公新法非私意,德祖多才是祸根”。把他比做王安石和杨修。马兆麟还写了《吊全权大臣肃毅伯李傅相》送给李鸿章,同情他“独支危局强吞声,六驭未回赉恨行。”
马兆麟的诗歌风格自然流畅。思维比较开阔,境界较高。漳浦人杨士鹏也是举人,交游广泛,他给马兆麟的诗歌很高的评价,把他和福州的林纾相提并论,林纾号畏庐,是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他认为林纾的诗名为画所掩。他说:
“吾闽数十年来能画者,推铜陵马竹坪,冶山林畏庐二先生。……受而读之,竟体均极明净,而容与中时,有豪爽气,则又雅如其画。忆去岁为友人题畏庐画册,叹诗名为画所掩,今于竹坪亦云夫。”他认为马兆鳞和林纾一样,也是诗名为画所掩。
4、
1905年废除科举以后,朝廷颁布新学制,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由传统的书院讲学逐渐过渡到现代学校的课堂授课。在这背景下,马兆麟也开始筹办学堂,1908年,铜山东升初高两等小学堂建立,他担任首任堂长。他顺应历史潮流,成为开启东山现代教育的第一人。1911年,马兆麟的儿子马徵祥在东升小学后面创办阅书报社,这是东山公共图书馆的前身。
那时,铜山隶属诏安县,从铜山城到诏安县城达60公里以上,乡人遇有一般事端,动辄攀山涉水,赶路到县府调解处理,辛苦又费时。托官府衙役办理要付“垫案”钱,许多人苦不堪言。而马兆麟性格随和,通情达理,乐于助人。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帮助人们平息纠纷,他为海难渔民募捐,为冤屈民众伸冤。那时,“找马老师评理去”是铜山城的一句口头禅。更重要的,他为人办事从不收费,据说连一只猪蹄也不收。然而,一些贪官污吏认为这断了他们的财路,以“私设公堂、私立陋规”等罪名告他,准备押送到漳州府坐牢。后经各界人士设法营救,当局才予以无罪释放。
出现这种现象,除了马兆麟个人众望所归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是铜山离县城太远。1915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视察铜山港,马兆麟乘此机会,率领一群乡绅恭请许世英登岸,向他请求设立县治,许世英觉得合情合理,经过调查,认为铜山确实符合建县的条件。经中央政府批准,1916年5月1日,东山县正式建立。
据说,许世英曾到马兆麟家拜访,看到宜宜轩又小又窄,提出要给马兆麟修建房子,马兆麟连忙谢绝说:“够用了,够用了。”
乡绅,即乡间绅士,是地方上的厚德长者。马兆麟是书画家、诗人,更是东山的厚德长者。马兆麟的艺术成就固然令人钦佩,然而,我更看重他的乡绅身份。他是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不能通过权力对他人和社会施加影响,他不经商致富,不会通过财富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敬。可是,在东山人心目中,他比许多官员和富翁更加令人怀念。多年以来,乡绅阶层消失了,乡绅退化为一个陌生名词,现在很少有马兆麟这样的人了。据说,马兆麟逝世时,铜山城里关店歇业,几千人自发为马兆麟送葬,现在,有哪个名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