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华旧梦,素锦流年

第一章:惊鸿初遇

那年,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肆意席卷着皖北小镇清平镇。青石板路在霜雪的覆盖下,泛着清冷的光,蜿蜒进狭窄的街巷。屋顶上的积雪厚如棉絮,烟囱里升腾起的袅袅青烟,是这寒冬里唯一的暖意标识。

镇中唯一的学堂里,却是另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年关仿若一只无形的手,将喜庆的氛围轻轻撒落,师生们正满心欢喜地筹备过年的活动。教室里,彩绸飘舞,剪纸的碎屑似冬日里的碎花,装点着每一个角落。先生们也放下平日的严苛,微笑着指导学生们书写板报、悬挂彩旗,那一幅幅板报,寄托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十三岁的沈素锦,身着素色棉袄,齐耳短发下,一双眼眸清澈如水,透着少女的纯真与羞涩。她穿梭在忙碌的同学间,帮忙布置桌椅,偶尔抬眸,望向讲台上那个挺拔的身影。她的手指纤细,在搬动桌椅时不小心擦破了皮,却浑然不觉疼痛,只因她的心全系在了一人身上。

顾霜华,比同龄人稍显得高大,一袭洗得发白却干净得近乎洁癖的衣衫,衬得他身姿清俊。眉眼间,是少年的朝气与清朗,仿若破晓时分穿透云层的微光。当他站在台上,启唇唱出“跑马溜溜的山上”的刹那,悠扬的嗓音仿若潺潺溪流,绕过山涧巨石,淌入众人的心间。那歌声里,有对新春的期盼,更似藏着少年的心事。他的目光偶尔扫过台下,与素锦的眼神交汇,那一刻,仿若时间都静止了,整个世界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声。

沈素锦手中的红绸悄然滑落,她呆立原地,目光胶着在顾霜华身上,一颗芳心仿若春日里的种子,在这一瞬,破土、萌芽,就此暗许。窗外,雪花簌簌而落,似是这场心动的无声见证。

第二章:心动悄然

自那日后,沈素锦的世界悄然改变。清晨,第一缕微光还未将小镇完全唤醒,霜华骑着那辆老旧却擦拭得锃亮的自行车,铃铛声清脆,划破寂静的街巷。车把手上系着的一块手帕,在风中轻轻飘动,那是他母亲亲手缝制的,带着家的温暖气息。

素锦总会早早起身,佯装在自家门口忙碌,或是清扫门前积雪,或是整理庭院杂物。实则,目光却如丝线般,紧紧追随着霜华远去的背影。看他挺拔的身姿在晨曦中骑行,衣角随风轻拂,心中便泛起层层涟漪。有时,霜华会在骑行途中回首张望,似是在寻找什么,素锦便慌乱地低下头,佯装专注于手中之事,脸颊瞬间染上红晕,仿若春日枝头的粉嫩桃瓣。

课堂上,素锦看似专注于先生的讲学,实则偷瞄的余光从未离开过霜华。见他奋笔疾书,眉头微蹙思考难题,或是与同窗热烈讨论学问,那认真专注的侧颜,悄然在她心间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卷。课间休息,她会寻一处角落,静静看着霜华与伙伴谈天说地,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总能让她的心也跟着雀跃。有一回,霜华在课间分享趣事,手舞足蹈的模样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素锦站在远处,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眼中满是宠溺。

有时,霜华不经意间投来的目光,与她交汇,素锦慌乱地低下头,脸颊瞬间染上红晕。那悄然蔓延的情愫,在每一个琐碎日常里,愈发浓烈。

第三章:离歌骤起

然而,命运的齿轮仿若在冬日的一场大雪后,陡然转向。雪落无声,清平镇被茫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之下,却藏着离别的哀愁。

那日,素锦如往常一样,站在路边等待霜华骑车经过。却见霜华身着一身崭新却略显肃穆的军装,背着简单行囊,步伐沉重却坚定地走来。他身旁,是一群同样年轻的后生,皆面带青涩与决绝。他们的身影在雪地里显得格外渺小,却又充满力量。

素锦的心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揪住,眼眶瞬间盈满泪水。她想唤他,喉咙却似被堵住,只能眼睁睁看着霜华渐行渐远。那离去的背影,在皑皑白雪中,显得如此孤寂,似要将她心底的光一并带走。她的双脚像是被钉在了地上,无法挪动分毫,任由寒风吹透她的衣衫,雪花落满她的肩头。

此后,思念仿若疯长的野草,在素锦心间肆意蔓延。

第四章:重逢心悸

几年光阴,仿若指尖流沙,悄然逝去。清平镇依旧宁静如昔,只是素锦眼中多了几分成长的惆怅。街边的老杨树愈发粗壮,枝叶繁茂,洒下一片阴凉,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霜华探亲回乡,消息仿若惊雷,在春天里炸开。那日,素锦正在自家院里洗衣,双手浸在冰冷的水中,心却仿若被炭火烘烤。听到院门外熟悉的谈笑声,她慌乱起身,抬手欲理鬓边发丝,却溅得满身水渍。她的心跳急剧加速,仿佛要跳出嗓子眼,手忙脚乱地擦拭着身上的水迹,眼神中满是慌乱与期待。

抬眸间,霜华已踏入院门。他身形愈发挺拔,面庞褪去青涩,多了几分坚毅。目光交汇,素锦慌乱得手足无措,脸颊滚烫。霜华微笑着递上亲手写的书签,墨字飘逸,仿若他的人,带着书卷气与才情。书签上的诗句,是他读书的感悟,也是对她深深的祝福。素锦轻轻抚摸着那字迹,仿若触碰到了霜华的内心世界。

此后数日,霜华常来寻她。两人漫步在镇外的柳堤,垂柳依依,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舞。路似无尽头,美得仿若梦幻之境。虽羞涩得手都不敢牵,可偷偷互相欣赏的目光,使素锦满心欢喜,只觉幸福满溢,仿若置身春日繁花深处。他们会在柳堤上分享彼此的见闻,霜华讲述军旅中的惊险故事,素锦则倾诉学业的艰辛,言语间满是对彼此的关怀。

很快,霜华退伍了,忙于工作,暂时不能回家。他给素锦寄来了他的肩章和帽徽,她当作宝贝一般珍藏起来,想他的时候就看看。

第五章:情殇暗至

再后来,小镇的风依旧温柔地吹拂,穿过街巷,撩动着屋角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却吹不散素锦心头的思念。

第二年的春天,霜华再次归家。苏锦听闻双华回来的消息,心急如焚,匆忙赶到他家。在田间,她瞧见霜华正与一男一女一同劳作。霜华见着素锦,便带着她折返家中,神色略带复杂地告知她,自己已然订婚,此刻在田里帮忙的,正是未婚妻与她的兄长。

素锦默默咽下苦涩,手微微颤抖着,接过霜华母亲递来的玉米杆,佯装娴熟地烧火,霜华母亲继续烙着饼。热气腾腾中,她的眼泪悄然滑落,滴在柴灰上,瞬间蒸发,不留一点痕迹,就像她对霜华的感情,只能深埋心底。她不敢抬头,怕眼中的伤感泄露。待吃完饭收拾停当,她放下手中物什,转身快步离去,任由泪水在风中肆意飘散,那背影,满是落寞与心碎。

第六章:青春困厄

岁月匆匆,仿若白驹过隙,素锦在成长的磨砺中愈发坚韧。她升入高中,学业的压力如山般沉重。课本堆积如山,每晚都需在昏黄的灯下苦读到深夜。灯光摇曳,映照着她疲惫却坚定的面容,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偶尔还是会想念霜华,她强迫自己放下。

可身体却仿若不堪重负的瘦马,愈发孱弱。她长期的劳累与精神压力,让本来就赢弱的她咳嗽不止,经常往返医院和学校之间。由于经常打针,肌肉硬成了一团。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别的同学活力满满地奔跑嬉戏,她却常常体力不支,只能在一旁默默看着,眼中满是失落。母亲常说,她出生就体弱,生下来就开始打针,是活不长的。

母亲偶然察觉她对霜华的情愫,素锦便把自己的内心完全敞开给了母亲,诉说她的痛苦和对霜华一辈子不想告知的感情。母亲仿若被点燃的火药桶,怒不可遏。家中时常回荡着母女俩的争吵声,母亲的责骂、素锦的委屈,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她紧紧困住。母亲会摔碎手中的茶杯,指着素锦大骂:“你个傻丫头,整天惦记着那不该惦记的人,把自己弄成啥样了!”,而且联合家里人打击着素锦。素锦则泪流满面,满心委屈却无从诉说,只咬着下唇,任由泪水肆意流淌。她不再和母亲和家人交流。

可即便如此,面对诸多追求者以及母亲介绍的人,她皆冷眼相待,一心扑在书本上,凭借着骨子里的倔强,考入大学。那是她逃离困境、追寻新生的希望之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站在院子里,阳光洒在身上,手中的通知书熠熠生辉,她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对未来的憧憬与笃定。

第七章:旧缘再扰

大学的校园,仿若一片知识的绿洲,充满着自由与快乐,志同道合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一切都让她感到新鲜与振奋。素锦沉浸其中,试图忘却过往伤痛,每日穿梭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忙碌而充实。

然而,命运仿若一场不肯落幕的戏,总要将旧人拉回台前。一日,霜华的身影仿若突兀的石子,打破了素锦平静的湖面。他面容憔悴,眼中满是生活的沧桑与疲惫,站在校园小径,拦住素锦去路,与记忆中那个清俊少年判若两人。

他诉说着婚姻的不幸,言语间满是无奈与哀愁:“素锦,我错了,我以为日子能将就过下去,我和她天天吵架,过得苦不堪言,你帮我劝劝她吧。”

素锦心中五味杂陈,她打电话询问母亲意见,母亲在电话那头的坚决反对仿若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心底那丝犹豫。“闺女,你可别犯傻,他都成家了,你去掺和啥?别再把自己搭进去!”她婉拒了霜华,望着他离去的背影,仿若看到年少时那个清俊少年渐行渐远,徒留满心怅惘与叹息。

不久,听闻霜华离婚,校园里的风仿若都带着几分唏嘘,素锦站在窗前,凝望远方,心中思绪仿若乱麻,不知该如何梳理。她想起曾经的心动、后来的伤痛,以及如今霜华的落魄,心中满是感慨。

第八章:倾心袒露

日子总要继续,素锦整日忙于功课。时间仿佛平静的像湖水一般。可是,湖边总有起风的时候。那是个寻常却又注定不凡的日子,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女生宿舍的走廊上,光影摇曳,仿若梦幻之境。霜华仿若带着满身风雨与决绝,闯入女生宿舍,见到的只有呆若木鸡的素锦。

他眼眶泛红,说素锦是他的初恋,因家境贫寒当年不敢言,如今历经沧桑,只想与她共度余生。“素锦,你是我第一个爱上的女人,这么多年了,我心里一直有你。可造化弄人,我走了太多弯路。现在我离了婚,没什么牵挂了,只想和你在一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屋里寂静无声,素锦却已经流泪满面。他紧紧抱着她,仿佛要嵌入身体一般。告诉她这几年的事情,以及对她的思念。

素锦颤抖着递出珍藏多年的日记,那里面字字句句皆是她的深情与执念。翻开日记,满是她少女时代的心事,从初见霜华时的心动,到后来的思念成疾,每一页都浸透着泪水与爱意。两人相拥而泣,仿若要将这些年的错过与委屈,一并宣泄。他们的泪水浸湿了彼此的肩头,仿佛要把这些年的遗憾都哭出来。

几天后,素锦独坐窗前,望着窗外繁华世界,想到母亲的强硬、学业的牵绊,仿若被现实的冷水浇醒,自己还有几年才能毕业,自己也没能力和母亲抗衡,如果将来无法成婚,不是要耽误霜华一生。她忍痛决绝,告知霜华此生不复相见。霜华要走了素锦的日记,也带走了她多年的泪水。窗外,落叶纷飞,似是这场终未修成正果的爱情的挽歌。每一片飘落的叶子,都像是她破碎的心,在空中无助地打转,最终无奈地落下。

第九章:寒冬泪别

寒假的寒风仿若冰针,刺痛着每一寸肌肤,呼啸着席卷清平镇的每一个角落。霜华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来到素锦家门外。天地间一片银白,雪地茫茫,他孤身而立,仿若雪中的孤松,执拗而坚定。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他的肩头、发梢,他却浑然不觉寒冷,目光直直地望向那扇紧闭的家门,似要将满心的期盼与思念透过门板传递进去。

屋内,素锦听闻窗外传来若有若无的动静,心猛地一颤,泪凝于睫。父母的阻拦声、霜华带着几分焦急的呼喊声,仿若利箭,穿梭在冰冷空气中。她紧咬下唇,手指紧扣窗棂,指节泛白,仿若这样就能抓住那即将逝去的爱情。她的泪水潸然而下,打湿了窗台上的旧布,心中满是无奈与绝望。

霜华在雪地中站了许久许久,寒风吹透他的衣衫,冰冷的寒意直刺骨髓,他的身体渐渐开始颤抖,却依旧不愿挪动半步。他哭着把日记本还给了素锦,里面加上了他这半年写的日记。告诉她要快点长大,理解父母,节俭生活。素锦被母亲困在了家里。最终,霜华寒气入体,受寒大病一场,卧倒在床,整个人憔悴不堪,眼神中满是失落与痛苦。

素锦亦病倒,卧床间,泪水浸湿枕巾,每一滴泪都饱含着心碎与哀伤。开春,听闻霜华再婚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她的心间,素锦心碎成无数片。她奔至雍和宫,在袅袅青烟中虔诚祈祷。在祈祷上天给他夫妻永世的幸福中,她断了念想,仿若将过往爱情,封印在这庙宇的青瓦砖墙之间。那缭绕的香烟,似是她破碎的情思,随风飘散,徒留满心的怅惘。

第十章:绝望深渊

时光仿若无情的刽子手,继续挥刀向前,不给人一丝喘息的机会。母亲仍不时提及婚嫁之事,仿若紧箍咒,让素锦悲痛欲裂。家中的情况总是压抑而沉闷,每次谈及此事,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般。素锦说,如果不能彻底忘记,就不嫁人,那样对人家也不公平。她只想独自慢慢疗伤。

一次激烈争吵,母亲气急败坏,口不择言,那句“你怎么不去死”仿若一道致命诅咒,击中素锦要害。她呆立当场,眼神空洞,伤心欲绝,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母亲,仿若被全世界遗弃。在绝望笼罩下,回到学校,她的手颤抖着伸向床边的药瓶,那里面装着足以致命的药片。

她颤抖着手,吞下药片,把两个人一起完成的日记、书签和他的照片一起焚毁(他留的帽徽和肩章早就被母亲没收,不知去向。)随后缓缓躺倒在床上,宿舍里寂静得可怕,仿若死亡的前奏。直到舍友发现她没来上课,慌张闯入,看到面色惨白、昏迷不醒的她,众人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地将她送至医院。

昏迷三日,素锦仿若在黑暗中挣扎许久,灵魂似在无尽深渊中徘徊。醒来后,看到父母懊悔的面容,那沟壑纵横间满是自责与痛心,她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自责愧疚如潮水般将她淹没,满心疲惫,仿若置身人生谷底,找不到一丝光亮。

第十一章:微光初现

就在素锦以为余生将被黑暗吞噬时,一道微光仿若穿透云层,悄然降临。班里一个叫许知也的男生,仿若春日暖阳,带着温暖与希望走进她的世界。

素锦染了肺炎,咳嗽声仿若冬日残叶的颤抖,每一声都透着虚弱与无力。知也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每日陪她看病,穿梭在医院那弥漫着消毒水味的长廊。挂号时,他早早地去排队,眼神专注地盯着窗口,生怕错过号源;取药时,他仔细核对药品,向药师询问服用方法,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药包好放进素锦的包里。一路上,他总是关切地把目光投向素锦,轻声叮嘱她注意保暖、多休息,忙前忙后,关怀备至。

看电影时,昏暗灯光下,知也紧张得手心冒汗,犹豫再三,他终于缓缓伸过手,轻轻牵起素锦的手。见她微微一颤,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他又温柔安抚,仿若在呵护世间最易碎的珍宝,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在她耳边低语:“别怕,有我在。”

后来,他深情告白,眼中满是真挚与坚定,站在校园的樱花树下,花瓣如雪般飘落,洒在他的肩头。他望着素锦,声音微微颤抖:“我知道你受过伤,但我愿带你远离伤心地,去南方开启新生活,让你重新快乐起来。”素锦被他的真诚打动,将过往倾诉,知也听后,心疼不已,紧紧握住她的手,许下一生承诺,仿若在她荒芜的心田,种下希望的种子。

第十二章:新途开启

毕业后,素锦与知也携手,仿若两只离巢的飞鸟,毅然远赴岭南。一路上,火车哐当哐当,似在奏响新生的乐章,车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切换,从熟悉的家乡田野,渐变成陌生而充满希望的异乡山水。

初至岭南,阳光热烈得近乎奔放,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将每一寸土地都照得明晃晃的。繁花似锦,街头巷尾仿若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红的、粉的、紫的花儿争奇斗艳,馥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仿若另一个世界。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五彩斑斓的果蔬码放得整整齐齐,鲜嫩欲滴,叫人看了就心生欢喜;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当地艺人的匠心独运,或雕琢精细,或色彩斑斓,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

他们顺利入职当地的一所学校,成为一对教师伉俪。在校园里,素锦的温柔与知也的儒雅,仿若春风化雨,润泽着莘莘学子。课堂上,素锦轻言细语,讲解知识深入浅出,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们眼中的疑惑,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化解难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仿若被施了知识的魔法;知也则儒雅博学,时常引得学生们莫名地崇拜,枯燥的知识点在他的妙语连珠下,瞬间变得生动有趣,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传递。

闲暇时光,他们最爱漫步在江边大堤上,微风轻拂,发丝飞扬,带着独有的咸湿气息。素锦会弯腰采撷一朵野花,放在鼻子上清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远处的朝阳,温暖而明媚;知也则会在一旁看着她,眼中满是宠溺。知也不管素锦是否爱自己,只求她能好好活着,让他爱着就好了。素锦得到渴望已久的内心自由。

家中更是时常回荡着欢声笑语。孩子的咿呀学语仿若最美的乐章,奏响他们的新生活。孩子迈出人生第一步时,两人激动相拥,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对新生活满满的幸福与期待。他们精心为孩子布置着,墙壁上贴着可爱的娃娃,小床上是柔软的玩具,每一个角落都倾注着他们的爱。有时孩子弄湿了床,岭南的梅雨天不容易干,他们就轮流睡着。夜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灯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映出温馨的笑容,桌上的饭菜冒着腾腾热气,那是家的温度。知也用心地护着素锦,热汤都不让她端一下。素锦也把全部心思投入了小家的建设,做饭、照顾孩子和工作,同时督促知也展开新的学业。

素锦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和任何清平镇的人联系。霜华便与她断了联系,彻底失去了她的消息。一晃数年过去,素锦已然成婚。有一天,霜华竟冒充昔日同窗,从素锦妈妈那儿打听到了她的电话号码。

毫无防备的素锦,突然接到霜华的来电,那一刻,她的心跳陡然加快,紧张得手指都在微微颤抖。整个晚上,她如坐针毡,内心的慌乱怎么也平息不下来,最终,她还是决定把这件事告诉了知也,他既心疼又气愤,他立刻拨通了素锦妈妈的电话,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愠怒:“妈,素锦这些年一直都想摆脱过去的种种,不想再跟从前有任何瓜葛。这次有人通过您找到了她的电话,让她受了不小的惊吓。希望您以后别再把她的联系方式透露给别人了,不管素锦是什么样子,我都会一直在她身边,全心全意地爱她、护她,绝不容许任何人伤害她分毫。”

为了不再被打扰,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将电话号码注销,彻底斩断这份突如其来的纠葛,从此不再与霜华有任何联系。

第十三章:释怀归乡

八年后,素锦为了寻求职业上的新发展,告别了教师岗位,来到汴城,在一家新公司开启了全新的工作旅程。

这一天,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同事接起后,面带笑意地对她说:“素锦,找你的,男的,声音真好听。”素锦心里“咯哒”一下,当她接过电话,听到霜华那熟悉的声音时,整个人瞬间紧张起来。

霜华在电话那头说道:“素锦,我刚到汴城,离你很近。我想见见你。”素锦握着电话的手微微颤抖,脑海中迅速闪过各种念头。她不想单独见面,但是不见也不好。思索片刻后,她回复道:“那,就去聚福斋吧。”之所以选择聚福斋,是因为那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她不想去人少的地方,觉得在人多的地方会更安全。

挂断电话后,素锦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给知也打个电话。电话接通,素锦带着一丝忐忑说道:“知也,霜华来汴城了,说要见我,我选在了聚福斋,可我还是有点害怕,你能陪我一起去吗?”电话那头的知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有些为难地说:“我这边实在太忙了,抽不出时间,你自己去吧,别太担心。”素锦满心失落,但也只能无奈接受。

到了约定的时间,素锦早早到了,霜华很快赶了过来,依旧是干净清爽的人。素锦只是给霜华买了一份餐食,自己则坐在对面。她双手紧紧交握,嘴唇轻抿,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霜华先开了口,轻声道:“我好想在这儿多陪你几天。”舒锦立刻回应:“我很忙,而且我不想见你,你赶紧回家吧,别在这儿耽搁了。”当天晚上,素锦就让霜华赶了返程的火车。经历这一番波折,素锦只想尽快回归平静的生活,将这段意外的插曲抛诸脑后。

素锦忙着工作、购房和教育孩子,日子很快就在忙碌中飞快消逝着。

二十年后,岁月仿若一把温柔的刻刀,在素锦脸上留下浅浅痕迹。眼角有了细微的鱼尾纹,那是岁月微笑的印记;发丝也不如当初柔顺,高龄产子后的素锦胖了不少,却更添温婉韵味,她的眼光透着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仿若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

因素锦舅舅家孩子成婚,她踏上归乡之路。一路上,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往昔回忆的忐忑。车缓缓驶入清平镇,熟悉的青石板路、斑驳的老墙映入眼帘,仿若旧梦的入口,熟悉又陌生。街头,熙熙攘攘人群中,她偶遇霜华。

眼前的他,已全然没了记忆中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四十多岁的年纪,像一道分水岭,在他脸上刻下了浅浅的痕迹。额头上已有了皱纹,每一道都藏着这些年历经的风雨。鱼尾纹自眼角散开,似岁月精心勾勒的纹路。

在同学家,霜华坐在她对面,手指下意识地在桌上轻轻叩动,一下又一下,似在敲打着过往的节奏。他抬手摸烟,动作娴熟得让人心疼。从烟盒里抽出一支,先是放在鼻下轻轻嗅了嗅,那模样,像是在寻找一丝慰藉。打火机“咔嚓”一声脆响,火苗蹿出,映亮了他的脸。他微微低头,凑近火苗,烟头瞬间被点燃,燃起一小簇红光。

素华的记忆里,除了父亲,她仅仅给霜华一个人买过香烟。她向来对烟味避之不及,那股子呛人的气息,总会让她忍不住皱眉。可奇妙的是,当年的素锦却觉得霜华身上散发出的烟味截然不同。每次靠近他,那若有若无的烟草气息,混合着霜华独有的气质,竟变得有些迷人,不再是令她反感的味道。

他深吸一口,烟瞬间燃去一小截,烟雾从口鼻缓缓喷出,模糊了他的面容,却又勾勒出他眼中的落寞。那烟雾缭绕不散,如同他此刻杂乱的思绪。他夹烟的手指修长,却不再白皙,指节因常年用力而微微粗大,青筋在手背蜿蜒。抽烟时,他的手腕微微抖动,烟灰簌簌掉落,洒在桌面也浑然不顾。偶尔,他会凝视着烟头的火光,仿若陷入了某段回忆,久久无法自拔。看着彼此,谁都没说什么。她沉默了一下,他看着她,静静地告诉素锦,他的两个女儿上了大学。

那一刻,不知什么原因,素锦突然释然,过往执念如烟消散,心中仿若被一场春雨洗刷,一片澄澈。她仿若放下重担,脚步轻盈地走过霜华身边,两人发乎情止乎礼,都想对方好,却兜兜转转了将近30年。都心痛过的啊。现在都好了,是该放下了。素锦仿若走过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她的眼神平静如水,没有了曾经的哀怨与眷恋,嘴角甚至还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释然的微笑。那一瞬间,她仿佛看到年少的自己与霜华的种种过往,如同泛黄的书页在风中翻过,而如今,她已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些曾经的伤痛,不过是成长路上的磨砺。

第十四章:余生向暖

后来,素锦与知也相伴余生。

晨曦初露,50 多岁的老两口就已在厨房忙碌开来,锅碗瓢盆碰撞出清脆声响,不多时,早餐的香气弥漫全屋。女儿风风火火地出门前,不忘在一岁多小外孙的脸蛋上亲一口,逗得小家伙“咯咯”直笑。女婿在书房,趁着上班前的间隙钻研学术资料,偶尔抬头,望向客厅玩耍的妻儿,眼中满是宠溺。儿子睡眼惺忪地走出房间,被母亲塞了个热乎包子,边吃边抱怨课业繁重。

夜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分享着一天的趣事,灯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映出温馨的笑容。素锦轻轻为孩子们夹菜,眼中满是慈爱;知也则讲述着工作中的点滴,引得孩子们阵阵欢笑。岁月静好,家中的灯火仿若温暖的港湾,庇护着他们的幸福。

那段青涩而疼痛的年少往事,终成泛黄书页里的一抹旧痕,被时光尘封,再不惊扰余生的安稳。素锦坐在庭院,看着落日余晖洒在家人身上,嘴角泛起微笑,感恩命运的馈赠,让她在历经千帆后,找到这方宁静港湾。她轻轻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温暖,心中默默期许,愿往后的日子,一直如此平静而美好。逢年过节,家中张灯结彩,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张贴春联、燃放鞭炮,素锦与知也携手看着这一切,眼中满是满足与幸福,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