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盂兰盆,我们继续聊聊中元节。
其实大家听这个名字也就知道它本身不是被拿来当做鬼节的,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神明寿诞。
正月十五,上元,天官生日,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天官赐福,令人全年百无禁忌。
七月十五,中元,地官生日,祭祀地官,以减轻、赦免亡魂的罪孽。
十月十五,下元,水官生日,通过祝祷水官,来为活着的人减轻他们犯下的错。
三官理论是东汉末年的五斗米教道魁,张道陵的儿子张衡所创立的,在陕西一带信众颇多。
在当时,如果有五斗米教的信徒得病了,或者有需要忏悔的事情,那么就请教中的法师把自己的姓名和所求所忏之事一式三份写到纸上,一份儿烧掉,一份扔水里,一份埋到地下,这个过程被叫做“三官手书”。
到了南北朝时期,在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的改革之下,三官的作用逐渐明确,曾经虚无缥缈的“三官手书”也变成了三官大帝。
寇谦之不仅仅为三官正了名,封了官,画了像,而且还给老三位定了生日,就是咱们刚才所说的三个十五。
大概就在同一时期,盂兰盆节在梁武帝的推广之下,开始红遍大江南北。要说这两个七月十五和其作用之间没有互相借鉴的关系,我是不信的。
再后来,随着佛道两教的不断完善和民间的多年演变下,七月十五慢慢的就变成了“鬼节”,甚至整个农历七月,也被称作鬼月。
到了清末,大家对鬼节的认知基本上就确立了。
七月半时,酆都门开,亡魂归阳,百鬼夜行。有亲人的回家探亲,没亲人的蹲街边吓唬人。
而在这一天,通常我们是要回家祭祀祖先的,如果是道教徒,在这天还要祭祀中元地官,佛教徒则要持经念咒,普度众生。有些地方的人还会自主的去街边十字路口烧些纸钱,摆点儿贡品,送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有些讲究的人家,到了七月十五,还会在家门口或者玄关外点上一盏长明灯,照亮晚上回家的,逛街的“人”的路。
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做,或者没条件做,那就老老实实的呆着,遇到街边摆着的香烛供品,敬而远之就是了。
如果一不留神踩进了纸钱里面,或者踢翻了街边的贡品,咱换位思考一下,你是个鬼,你一年出来一趟,刚打算吃点儿好的,就被人搅了局了,你能开心得了么?
除了这些,鬼节的禁忌还有一点。
打下鬼节禁忌几个字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儿哭笑不得的。
众所周知,咱中国对于死后灵魂归处的说法一直是自相矛盾,BUG百出的。
直到佛教进入中国,道士们从中汲取了经验,把道教从哲学变成了宗教开始,亡者世界才大幅扩张,先有了阴间地府,后出现六道轮回。在这期间,佛道二教互相角力,又互相借鉴,加上两教对本土地方宗教和信仰的同化,以及各代人针对当代需求添加进去的一些元素,搞到今天,整个死后世界是十分繁复庞杂的,更没办法自圆其说。
在这些说法中,比较为大众所【默认】的是三魂七魄的说法,因为它的兼容性太强了。
三魂分为,天魂,地魂,命魂。
七魄分为,天冲,灵慧,气,力,中枢,精,英。
人死后,七魄随肉身消亡,三魂离开身体,各有去处。
天魂,是每个人的善,死后魂归天庭。
地魂,承担的是每个人的因果报应,死后前往地府,去做结算再度轮回。
命魂,蹲守墓地,化为意志,庇佑子孙。
而我们逢年过节祭祀的,就是地魂和命魂的综合体。
到了清明中元等等节日,跑出来玩的,是地魂,江湖神棍风水先生说的“祖宗积德、风水宝地”,指的是命魂。
继续说鬼节禁忌。
鬼节当天,尤忌青衣夜行。
这儿的青衣指的是黑色的衣服,黑色为玄色,容易招惹说不清的东西。
同时!女孩子也不要穿白色的衣服在外面散步,因为有可能吓到别人。。。如果晚上一定要出门,可以选择红色的衣服,红色属火,辟邪。
鬼节当天,忌饮酒过度,忌深夜不归,忌好奇心强。
有护身符的要随身佩戴,没有的,那就随身佩戴手机,万一撞着鬼了还能拍张照片啥的。。。
说到底,就是当天最好别作,也别出门了,瞅见什么个别另样的东西,听见什么平时没有的响动,千万不要好奇。
当然了,如果是感觉有人推门撬锁,正常的喊一声是没问题的,过去有不少人专门在这天偷东西,听着像闹鬼,实际上就是闹贼。
但是如果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尽量的还是敬而远之,有句老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
还是那句话,你说人关了一年了,好不容易出来透个气,咱各位就给鬼们一个独处的空间,让人家自己瞎逛去吧,别老跟着人屁股后头跑,弄得双方都尴尬。
那么多捉鬼的道士,当鬼也挺不容易,还得看日子出门。他们过个节日,就不要出门打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