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新的校园环境中的我们,有时候会不知不觉地说:“我们文理怎样怎样,这西华怎样怎样……”就像刚刚刷证件进校门,又说到“谁还没个证件,文理就是证件特别多。”然后又反应过来,我们走进的不再是文理了。走在校园的路上,阳光透过香樟叶铺在地上,我们说到:“真是有点想文理……”
其实,说实在的,毕业于成都文理这所“贵族学校”,回想起来,除了学费太贵,她给我以及身边的同学带来的都是些美好的际遇。就像那天Q说的:“妈的,没有文理,我们现在都不知道在哪儿打工。” “还是我们文理好啊。”这句话也都说过好几次了。
像《文心》中王先生说的:“现在诸君离开他们,来到这里,一定时时刻刻想念着他们,有许多话要告诉他们。”
我们也跟乐华和大文一样,正深切地想念着自己的老师。大学毕业时,我心里觉得自己还会接着读书还依旧是学生,所以根本没有那种快要告别学生时代的毕业情结。直到看到朱老师发的消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青于老凤声”……心中一颤,恍然发现大家即将走上离别。除了语文课程论这堂课,朱老师还是我的论文导师,也一直在考研学习方面帮助了我们很多。记得自己大四暑假在金堂备考时,看见903简答题和论述题,头都大了,找不到思路,于是厚着脸皮紧张兮兮地去询问朱老师。有时候对一个人的崇敬,可以到给他发消息时打出的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在怎样说更好、怎样表达更好这个问题上反复纠结,然后老师等回复后,心里会特别激动,读很多遍,再三思考。也许问的问题会略显无知,但老师他会把它当成一回事,耐心地分析给我听,给我看。对此,我十分感谢朱老师。杨老师,不论是教学方面,还是生活、婚姻、教育子女方面,她都对我们这些学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每每在课后谈到她时,同学们都会表达出对她由衷的喜爱之情。记得一次微格课,听她试讲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她潸然留下,把全班同学带入了浓烈的生死离别的情绪之中。王爷爷,他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一位讲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一位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挥斥方遒地用四川话给我们滔滔不绝地讲鲁迅的老爷子,讲到激昂之处,赶忙拉回来:“哎!这个又不说咯!”有时在路上看到他,穿着花衣服,提着包,雄赳赳气昂昂地快速朝前走着,我们向他打声招呼:“王爷爷好!”他眉开眼笑,举起右手挥挥,“好!” 还有我们的毛爷爷,他给我们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不论是诗经、楚辞,还是三国、红楼,各种文学知识他都有自己的见解,坐在三尺讲台与我们侃侃而谈。他跟王爷爷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王爷爷性情刚烈,毛爷爷温文儒雅。毛爷爷讲话语速很慢,文静地在讲台上坐着,对着话筒,各种丰富的文学知识娓娓道来。王爷爷说话很快,有时唾沫横飞,在讲台慷慨激扬,传授知识并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一些看法。上他们两位老师的课都需要提前占位置,晚了就不能坐到靠前面了。还有一位老教师是邓奶奶,邓奶奶给我们上的是写作课,都是大一的时候了,我只记得当时记了好多笔记。接着想说的是刘wenr小姐姐,她给我们上现当代文学,她的教学风格很新,是我们都很喜欢的,小组表演文学作品以视频方式在课堂呈现,吐槽大会吐槽当代文学作家,课间介绍电影和她的大学生活,她跟我们之间是毫无距离的,我们毕业那年,她刚好生了宝宝。谢老师也是,好像也生小孩了吧,谢老师教我们外国文学,从希腊神话开始,课堂内容丰富,干货十足。然后是我们文学院年轻的男老师:项老师。哎呦我每次上现代汉语感觉自己的智商不够,他上课一直讲重要内容,听下来有点累,内容很多,知识点很足。项老师是记得我们多数人名字的老师吧,在大学课任老师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有很多次碰到他,跟他打招呼,他都很平易近人的那种。朱f老师,古代汉语老师,课堂过程必有抽人翻译古文一项,深刻的记得她说的那句话:“好的,12号,我记住你了。”然后搞得我上她课的前一晚,床上还摊着《古代汉语》。田叔叔,我们的书法老师。大二的书法课完了后,我在学校和其他学院的几个同学继续跟着田叔叔学书法。我写的字好像一直都没入门,但他也鼓励在我接着练下去。即使现在毕业了,我在书法方面的问题也常常向他请教。最后说说我的辅导员,林老师。从军训开始,对我们,对工作都很负责。性格温柔,做事严谨。我不经常见到她,除了上课和晚点到,都很少见到,她偶尔会来我们寝室聊聊天,说一些日常与小八卦,即使是这样,一提到林老师,我心里还是暖暖的。她的做事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们毕业前,她辞了文理的工作去了别的地方,但我的大学四年,总感觉她一直都在。
所写的这些文字似乎都是淡淡的,简单日常,说不上深切,但又带着我重新回顾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
在文理,我们度过了20岁生日、21岁生日,度过了青春最灿烂的日子。我们唱着“小幸运”一起军训,跑操,上课,吃饭,躺尸,聊八卦,考驾照,逛街,聚会,K歌,期末考前抱佛脚……有说有笑、有哭有闹,完了,各奔东西。
623的故事太多,纸短情长,一部长篇小说才能写完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吃:食堂一楼的馄饨,鱼粉,鸭血粉丝;新食堂二楼瓦香鸡,铁板炒饭;润物楼的土豆,鸡爪,酸辣粉;商业街的煎饺,冰粉,肉松小贝;校门口的干锅,冒菜,石锅拌饭,纸包鱼,苕饼,燃面,冒脑花,砂锅米线,鸡公煲…… 喝:周末有空就和朋友一起去奶茶店点杯奶茶,一下午坐着吹空调看电影。 玩:骑自行车出去兜风,梨花沟,金堂山,逛万达,蓝天城市广场,晚上唱歌抢麦嘶吼到回寝室说不出话。 乐:每次周末晚点到两个班一起,室友总会把一个位置空出来给我,整个点到过程心里激动到爆炸,回寝室了就开始起哄:哎呦喂,开心了哇?脸红都红了。然后我极力反驳:没有!傻乐的花痴时代。
红绿的塑胶跑道,破烂的足球框,隔着网的篮球场,红墙后的乒乓球台羽毛球场……说到操场,仿佛正路过一排小吃店铺,耳边还有质感很差的一男一女广播声,有时会是“栀子花开……”的音响声回荡。考研那段时间,晚上常常去跑几圈,跑累了再走几圈,操场是让人放松的好地方。有时三两好友往地上一坐,看着夜空划过的飞机,聊人生谈理想,思绪飘荡。
图书馆,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地方。有时候会很享受里面的氛围,进去,选个窗边的位置坐下,然后开始做自己的事,心静,学习效率也高。有时候感到压力巨大,又不得不逼着自己学习。当时刷四六级题,刷教资,各种备考的时候,心想:等我过了,我一定要在图书馆,各位认真学习的地方,插着耳机看电影,然后傲娇的说:你们学吧,我就是不学,我就是要在这个全校最适合学习的地方放纵自己!
有时候我们对母校就是这样,我们自己会嫌弃加吐槽,但是不容许别人嫌弃和吐槽。在校时我们吐槽她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她静默着并不说话。离开了才发现,她的每一处都承载着我们的校园情结,承载着我们的风花雪月,承载着我们学生时代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