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位研究结核杆菌的著名医生,叫特鲁多,他墓志铭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认为这句话也特别适合职场沟通。
你写的文章“有时,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总是,有道理”。
对比一下这几组句子的表达力差异:
我下周一去你们公司拜访一下好吗?我们的面谈将会很高效且富有成果。(描述性语言)
我下周一去你们公司拜访一下好吗?大概占您十五分钟,会谈这三个话题……(信息化语言)
用第二种方式给对方发邮件,有数字,有细节,他回答yes几率更高。
看这一组:
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受到同事们的好评。(描述性语言)
2017年下半年工作业绩突出,年终被评估为15名优秀销售员中的第3名。(信息化语言)
在年终总结中,更应该用数字、事实和细节来呈现信息化语言。比如:
我策划了“新人杯”歌唱比赛活动,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确保了整场比赛顺利而热烈地进行。(描述性语言)
不如改为:
我作为第一负责人策划了“新人杯”歌唱比赛活动,并在两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歌唱比赛模式:
以“决胜PK”的方式,在2小时之内从100名报名选手中选拔出20位决赛选手,大大提高了选拔效率。
与20名参赛选手共同讨论决赛方式,最终设计出精彩的“必唱”和“抢唱”比赛环节,使现场气氛异常热烈。(信息化语言)
好东西是不怕具体的,拿不出手的东西,人们才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抽象的概念性的描述。
读者其实能通过你的陈述来判断你的东西是否有竞争力。
比如:“这个抽油烟机很好用”,和“这个抽油烟机每80秒给厨房换一次气”,说服力大不一样。职场上的审美是,说清楚了,就是美的。
比如,这里有个数据:
本公司外派工程师年薪45万。
如果你想指出这个薪水偏高,可以这样呈现:
他们的薪水是工厂工人的10倍。
如果你想指出这个薪水偏低,可以这样呈现:他们的薪水是工厂工人的10倍。
如果你想指出这个薪水偏低,可以这样呈现:
这只是公司利润的千万分之0.03。
所以,不要为了呈现数据而呈现数据,我们是为了达成沟通目标而呈现数据。
这就是第一种方法,用数字、事实、细节来呈现信息化语言。
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给了一组这样的对比例子:
公司利润下降了。(这句话质量一般)
公司利润下降了,因为成本增加了。(找到了因果关系,效果更好,但仍不够准确)
公司利润下降了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20%。(这句话表达得准确)
而这句话更优的写法是:
公司利润下降了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20%。具体来说,较高的薪水支出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高薪资成本主要是管理层薪资增加造成的。因为加班时间减少,付给工厂员工的平均工资实际上下降了5%。
既有超越读者认知的因果关系,又有准确的数字。这就是有质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