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到了雍也篇最后一段文,感叹自己学习之难宛如逆水行舟。
好不容易,老夫子把仁的标准给降低下来了,以前他把君子抬得高高的,让我感觉这个世界简直看不到几个君子了。在孔夫子看来能推己及人的就是达到仁的程度了,尧舜都只能算仁而非圣;如果对广大老百姓示好又给他们帮助,那就是圣人了,可见成为圣人之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也算不上圣人,可以算个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伟大头衔,但以他一贯表现和圣人还是不相干的,为什么呢?因为孔夫子深深的认为草民鄙陋,根本不在他的眼里。他的好只能施恩给所谓士族,非士不足以相论,和广大老百姓无关。
倒是现代政府相对奴隶主来说,会更愿意安抚底层老百姓,保证社会基本盘稳定。那么这些统治者们都是大仁人了吗?
如今肉食者又是否鄙呢?
【原文】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