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陈寅恪《柳传》五八〇——河东君患病(二〇)、2025-09-01

④曾注: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七建康府》:邀笛步,在上元县。乃王徽之邀桓伊吹笛之处。

⑤曾注:乐史《寰宇记》“拂云堆,榆林县北百七十里。“杜牧之《木兰庙》诗“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⑥曾注:石季伦(石崇)《王昭君词》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⑦曾注:少陵(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佳人屡出董娇饶。《玉台新咏》宋子侯有《董娇饶》诗,误作妖娆,非也。《首楞严经》: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⑧曾注:杨慎《禅林钩玄》:漏月事见《燕丹子》,漏月传意于秦王,果脱荆轲之手。相如寄声于卓氏,终获文君之身;皆丝桐传意。秦王为荆轲所持,王曰:乞听琴声而死。琴女名漏月,弹音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三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王如其言,遂斩荆轲。

⑨曾注:《拾遗记》:石季伦爱婢曰翔凤,......特以姿态见美。妙别玉声,巧观金色。言: “西方北方,玉声沉重而性温润,佩服者,益人性灵; 东方南方,玉声轻洁而性清凉,佩服者,利人精神。”崇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人,装饰衣服,大小一等,使忽视不相分别,常侍于侧。使翔风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珮,萦金为凤冠之钗;欲有所召,不呼姓名,悉听珮声,视钗色: 玉声轻者居前,金色艳者居后,以为行次而进也。

⑩曾注:刘屏山(刘子翚)《汴京纪事》: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其三七:1、2句,寂静的夜晚钟声残破,不过是太阳的余灰;冬日的月亮照在秋日的帐篷上替你感到悲哀。3、4句,汉家宫殿玉质香炉里即便是有返生香(又能如何)?吴地宫阙(像西施那样的人物)又能够埋葬几回呢?5、6句,笛步仍在,旧日笛曲之凄凉随风而去,拂云堆上,月光凄冷产生新愁。7、8句,梦里魂魄隐约回到巫峡,无奈何马上演奏的琵琶曲子,又在催促行程了。

其三八;1、2句,(如同李师师那样),平康里与皇宫相通,在熏香的地界里养的十分娇憨。3、4句,(只希望你)如漏月一样,才艺对夫君有用,如翔凤一样,精心的生活。5、6句,隋宫里,柳树虽矜持于青眼(不随意相加),可是仍然在,汉殿前,桃花虽然珍惜花瓣,依然有花落地。7、8句,当你老了。重回吴地,缕衣檀板y也不会穷困(仍然有人记得你)。

②吴伟业诗

A、又《梅村家藏稿二〇诗后集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之八云:

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B、先生笺释

此绝后半十四字深可玩味。盖“侯门”一辞,出《云溪友议上 襄阳杰》条崔郊诗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郞是路人”。

然则小宛虽非董卾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称其病死乃讳饰之言欤?

此事数十年来考辨纷纭,于此不必多论,但就《影梅庵忆语》略云:

“〔顺治七年〕三月之杪,久客卧雨,怀家正剧,晚霁龚〔孝升〕奉常,〔杜〕于皇,〔吴〕园次过慰,留饮。因限韵各作诗四首,不知何故,诗中咸有商音。三鼓别去,余甫着枕,便梦还家,举室皆见,独不见姬。急询荊人,不答。复遍觅之,但见荊人背余下泪。余梦中大呼曰:岂死耶?一恸而醒。姬每春必抱病,余深疑虑。旋归,则姬固无恙。因闲述此相告,姬曰:甚异,前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签咸来相告哉!”

可知辟疆亦暗示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也。观牧斋“吴殿金钗葬几回”之语,其意亦谓冒氏所记述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小宛之死(见《影梅庵忆语》及《文艺月刊第六卷第一期》圣旦编《董小宛系年要录》等)乃其假死,清廷所发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卾妃之死即小宛之死,故云“葬几回”,否则钱诗辞旨不可通矣。

又辟疆影梅庵之名不识始于何时?其命名之由亦不易知。(拜鸳楼本《影梅庵忆语》略云:“余家及园亭,凡有隙地皆植梅。春来蚤夜出入,皆烂漫香雪中。姬于含蕊时,先相枝之横斜,与几上军持相受。或隔岁便芟剪得宜,至花放,恰采入供。使冷韵幽香恒霏微于曲房斗室。”又云:“姬最爱月,毎以身随升沈为去住。”(同书附录叶南雪衍兰《董君小传》云“性爱梅月,妆阁遍植寒香,月夜凭栏,恒至晓不寐”等条,可供参考。)惟姜白石《疏影词》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下归来,化作此花幽独”,适与牧斋《和杜老生长明妃》一首不期冥会,亦奇矣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