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胜美”们总是被父母压榨,赚取她们身上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而她们被亲情捆绑,总以为是亲情牵绊,舍不得丢掉。这种被牵绊的心理,应该是道德绑架,或者说是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从小的原生家庭耳濡目染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那个家里的“男娃”是尊神,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而她们需要独立,需要自强,需要养她家那个或者是弟弟或者是哥哥一母同胞兄弟,她们好似已经习惯,或者说已经麻木不仁。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两个故事。
故事一:主人公小A,家里小妹,上有哥哥比她大两岁,父亲教师,母亲裁缝师傅,家庭收入在20年前就步入小康了。哥哥比她大两岁,但是母亲生完小A后把她扔给小A姑姑,所以小A是吃她姑姑的奶长大的,而小A的妈妈却在这时候把奶水留给老大喝。可能从小就已经开始不平等了吧,小A的生活从这出生开始已经不一样了。后来大点了小A从姑姑家回到自己家,开始上学。哥哥学习也不行,她妈妈让小A教,教不会,好了,打!打不是打哥哥,而是打小A,说你不好好教,不认真教,故意不真心教。后来小A结婚了,赚的钱又是给父母,又是给哥哥,再后来哥哥结婚娶了媳妇,小A又是给父母,又是给哥嫂,这期间小A还是被打,小A被打是从小打到大。再后来,小A哥哥离婚了,小A妈妈说都是小A害的,说小A结婚有孩子克了哥哥,诸如此类,总之但凡哥哥一丁点不好都是因为小A把福气给抢了。小A背着老公给哥哥买了新房,给父母经常不是钱就是礼物,任劳任怨。后来的时候,小A说哥哥很可怜,什么都不会可怜,也没有媳妇可怜,也没有孩子可怜,她就一直帮一直帮,婆家也因此不愿意承受,因为小A生了两个姑娘,婆家想要孙子,家庭关系一度很紧张,小A老公也经常出去应酬,常不顾家。这样过了好几年,小A终于生了男孩,然后婆家关系缓和,两个姑娘都成绩好,小A的生活才有所改善。但是善良的姑娘依然善良,她还会帮她的父母,她的哥哥,她一直在帮。我想说,她承担了太多,但是她真的善良。
故事二:主人公小C,小C有个哥哥,哥哥比她大8岁,有她的时候哥哥已经开始叛逆,并不能接受家里突然多出来一个小妹,不愿分享,说起来何止是分享,都不愿看见她。母亲的态度是儿子更重要,父亲还好,但是父亲不太顾家,家里都是母亲常在。母亲总是自责自己有了老二担心老大会觉得自己失去“爱”,所以更加偏向老大,教育理念是:老二要让着老大。于是之后好多年,小C都是那个让着老大的孩子。终于有一天,小C突然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在一次机缘巧合的事件中——母亲带着小C去姥姥家,姥姥小孙子在家里吃东西,小C也想吃,妈妈就说你要让着弟弟。小C说“为什么我要让着弟弟,哥哥怎么不让着我?为什么我又要让着弟弟,又要让着哥哥!如果你要让着哥哥,那弟弟也要让着我!如果哥哥让着我,当然我也会让着弟弟!”此后的逻辑成为了小C可以跟弟弟抢,但是哥哥还是得让着。等到长大之后,小C不去帮助哥哥,哥哥也不照料她,反正各过各的,逢年过节都错开时间回去一趟看看家里,各自安好,两不打扰。小C有独立见解,她知道不被教育观念束缚,知道什么时候争取自己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委屈求全。但是故事中如果有更美好的结局:兄友妹恭就更好,现状是就像两条平行线,不过各自安好也是一种平衡。
我们说小A善良,但是她一直被原生家庭拖累直到吞噬,小C独立但是总感觉太拧巴,并不是当下所说的和谐共融。
生活最好的状态是放下过去,直面未来。是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接受过去接纳自己,武装自己,强大自己,内心的强大离不开与过去与自己和解,这也是我们说到的小A和小C以后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