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日历

(转载)甲辰年十月二十七日吉祥  醒来背禅诗



感恩一切!

一、原文

【北宋】重喜禅师

《绝句》

地炉无火一囊空,

雪似杨花落岁穷。

乞得苎麻缝破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二、赏析

  《五灯会元》记载这样一个著名故事:法常禅师隐居大梅山中,时有一位出家法师在山中采杖迷路而至其草庵。那位出家人见庵主端坐默念,似浑然超脱于身外世界,奇而问之:“和尚在此多少时?”法常禅师答道:“只见四山青又黄。”僧人无心契,急于离山归去,又问:“出山路向什么处去?”禅师淡然答:“随流去。”那僧人无悟而返……这段对话看似平常,其实寓意是颇深的。

  僧人的问话与禅师的回答所包蕴的丰富内涵正是对“禅”的生活追求的朴素昭示。“随流去”,实在是深含玄理的禅悟妙语。

  从实际角度看,人烟聚集之地总是与水相连相近的,那“随山间流水而去” 自然便踏上了归途。

  而若从“禅”的角度看,则暗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生活本应像无争自流的流水那样自然而然,无所欲亦无所忧,不为任何的外在所困扰,如此才能把握于人生长河中航行的正确方向。

只有在这自然而然的生活流程中,才能超度真正的人生彼岸,获得真实与绝对自由的人生体验。这就是禅的追求,禅的境界,禅的生命的展现。

  于是,任何的外在都于这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中失去了其世俗意义,山居而不孤寂,草庵亦非清苦; 神交天地,优游万象,佛我归一,自在自适; 一切“业障”自然泯除,一切苦谛自然消释,唯余涅槃后的再生,拈花时的微笑了,生命由此而大放异彩!

  九百多年前的重喜长老便深深悟入了如此美妙的人生境界。那是一个岁余清寒的夜晚,窗外雪花飘飞,室内地炉无火,一件衲衣也已破敝不堪,甚至要用苎麻补缀。然而,正如豪奢的物质生活未必带来生之真乐一样,贫困的物质生活也未必会抹杀生之真乐,它带给重喜长老的并非寂灭寥落的伤悲与凄苦,相反,于此无忧无碍、净心涤虑的生活境况中,长老早已超然物外,把自己融于那种“随流去”的生命体验之中了,就像“山中无日历,寒尽不知年”的法常禅师一样 “不知身在寂寥”中。

  重喜这一“七绝”,其实倒是一则偈颂,诗味不足而禅理颇深。以诗观之,唯“雪似杨花落岁穷”一句耳。然以杨花喻雪实不稀奇,如约比重喜稍前或与之同时的诗人梅尧臣有诗句:“杨花扑扑白漫地”、词家苏东坡有词句: “飞雪似杨花”等。

  若以禅观之,则悟性即见、满篇玄机。“雪似杨花落岁穷。”同样,如果从禅的角度看,那么这里的“杨花”与“雪”也不能简单地视作因二者形象上的相似而作的文学化比喻。“禅”讲“无分别心”,否定相对的价值观念,所以马祖道一见到刚刚飞过的野鸭却说明明还在,所以善慧菩萨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那说重喜长老于那清寒的雪花中看到的是盎然春意,亦或说是把那岁余飘飞的雪花看作了春日飞舞的杨花,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雪似杨花落岁穷”,不也正是“雪与春归落岁前”之意吗? 只是在“禅”的眼里,雪花与杨花、冬与春,同在一道,已根本无分别在了。这才是绝对的永恒的真实,就像法常禅师以“只见四山青又黄”否定岁律推移变迁的相对时间观念一样。

  由“空”而“明”,由不执着外在而洞见大道,此可谓禅的第二境界。寒冷的冬雪与温煦的春日同在,同样,贫乏的物质生活也无碍真实尊贵的生命体悟。

禅并不看重任何的外在、世俗价值,禅师们往往安于清贫朴素的生活。前面提到的那位山中问路的僧人依其师意又去招请法常禅师时,法常禅师作了这样一偈: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

郢人哪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

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

又移茅舍入深居。”


他拒绝了他人的邀请。重喜长老也一样,无视物质生活的窘况而安贫自适。

  但不能不明确这样认识:禅所追求的是更为深沉内在的精神光明,而并非清贫生活本身。世俗生活的“所有欲”最易诱使生活走向不幸的岐途,也是悟入禅境的极大限制与障碍。可知,禅师们自甘清贫生活只是为了把这种限制与障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而已。

  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失禅的无限意蕴,都可感悟禅的非凡魅力,所谓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把那种“随流去”的生活原则发挥得更自然朴实,更彻底明确,也使“参禅”更具生活的积极意义。

  在领悟重喜禅师的这则偈颂时,应有这样的认识。


三、作者简介

    重喜禅师(生卒年不详):北宋时代人。会稽人,熙宁(1068—1077)中有史载。少事捕鱼,喜诵经文,不识字,却能书,善诗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白居易诗全集(J1) 「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 云雨三年别,风波万里行。愁来正萧索,况见古人名。 「集贤池答侍中问」...
    汉唐雄风阅读 13,102评论 1 12
  • 莫漫求真佛(王梵志) 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动摇,个...
    觉通国学社阅读 4,791评论 0 0
  • - 01 - 神秀示法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02 - 六祖示法 菩提本无树,明...
    伏羲教育王建梅阅读 4,511评论 0 0
  •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
    观心客阅读 7,773评论 0 1
  • 第四十二节 梅子熟也 大梅法常禅师,马祖门下的优秀毕业生,公元752年出生于湖北襄阳市一户郑姓人家。法常禅师在幼年...
    周脖通阅读 6,330评论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