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努力工作,勤勤恳恳,认真完成每日的例行事务,每一件事情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然而五年…十年过去了,他们工作上缺没有大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缺少“量级”思维。
1.什么是“量级”思维
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量级和数量级
数量级:数量级是指数量的尺度或大小的级别,每个级别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数量级每差出一级,数据相差十倍左右,比如我们说的个、十、百、千、万就是数量级的差别。
量级:量级则是比数量级差距更大的概念。量级简单地讲,就是芝麻、橘子、西瓜、大象、大山、地球、太阳、银河系这样大的差别。
吴军老师在《谷歌方法论》中谈到“量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
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要能够梳理出一个难题中各个因素在量级上的不同,然后知道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从自己的To Do List上删掉。没有经验的人则是什么问题先来就先解决什么问题,以至于可能费力不讨好。
这也是很多人工作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没有啥成就的原因。
2.“量级”思维的表现
吴军老师认为具备“量级”思维的人与普通人处理量级事情上,主要有两点不同:
一是小量级和大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前者必须被忽略掉,只当不存在。就好像一个橘子加上一个芝麻,和原来的橘子相比,大小几乎没有变化。这就是小量级和大量级在一起的时候,要忽略掉前者的意思。
二是几个小量级的东西放在一起,远比不上一个大量级的东西。一个好的工程师,要从量级上来改进工程方法,因为这样的收获是几百倍、几万倍,甚至更多。而那些有上进心、却没有工程思维的人,每天花的时间更多,却在做重复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山寨产品的产品经理,总是试图省几分钱的成本,最后让自己的东西卖不到正牌产品的一半价钱。而好的产品经理,则懂得在细节上做1%的改进,让产品的品质显得高出一个数量级。比如苹果电脑所谓的视网膜显示屏,成本比一般的显示屏价格贵不了10美元,但是不仅可以让电脑多卖一百多美元,而且用户的感觉好了不止一倍。这其实是增加了“芝麻”的成本,换来了“橘子”的效果。
3.成就公式
那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到底与“量级”事情的关系是什么呢?
吴军在《谷歌方法论》中,给出一个概括成就的简单公式:
成就=成功率x事情的量级x做事的速度
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率、事情的量级和做事的速度,这三个变量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如果一个人在单位,只要踏踏实实工作,稍微用点心,再笨的人经过几年成功率也能提高,做事的速度也能提上来,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但是,在职场上,大部分人做不到的,是提高事情的量级。
这件事情做起来非常难,不是找老板让他安排几个重要的任务就能够解决,而是需要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角色。
4.如何提升“量级”
既然“量级”思维如此重要,那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做事情的量级呢?
吴军老师给出了两条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是牢记工程上量级的概念有多重要,不同的量级差距有多大,而且越到后来差距越大。始终牢记这一条。
二是改变习惯。
吴军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国内一位做培训的人,这个人的讲课能力很强,也很努力,但过去五年他的业务却一直没有做大。吴军建议这个人学习俞敏洪,做一个彻底的身份转型,不要老想着自己讲好课,而要想怎么提升其他讲师的知名度,办好学。俞敏洪正是因为成功从老师转型成了校长,产生了量级上的突破。
吴军老师还指出:
对于工程师,不要老想多做1%的事情,而要想着如何在更有影响力的事情中,参与1%。
对于产品经理,不要老想省1%的成本,要想怎样能让用户为你的产品多掏一倍的价钱。
干工作如果只是埋头苦干,那你大概率会“泯然众人矣”,如果我们能提高做事情的量级,将事半功倍,做出的成就也会超越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