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课的作业内容是阅读一篇文章写三点收获,完成学习的闭环步骤。(文章见文末)
文章的开头很熟悉,因为我也是从千字文开始写起的,现在有写的话依然是千字文,相当稳定。
接下来直接来说说自己读文的三点收获:
1.“把每天写一千字当作是一件会给我带来名利的事情”
我们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总是会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认知,告诉自己用我们的兴趣和强大意志坚持下去,阳光总在风雨后。但正如在《精进》里采铜所说的:“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直用强大的意志来支撑,又没有可见性回报,同时忽略我们内在感受的话,那久而久之,这很容易变成件吃力又没有希望的事情。
而对这点感触深,是因为它给我三点启发:
(1)升级要坚持去做的事情的定位,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就像是三个建筑工的古老故事。
记者到工地采访,当他问第一个建筑工人正在干什么活。那个建筑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
而当他问第二个建筑工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我正在盖房子。”
记者又问第三个工人,这次他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
若干年后,三个工人的结局大相径庭:当年的第一个建筑工人现在还是一个建筑工人,仍然在砌墙;而第二个工人成了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至于第三个工人,他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因此可见怎样认识我们手上的工作,是普通的建筑者还是伟大的艺术家,结局就在这里面,同样,多少喜悦和痛苦也就参杂在里面。而映射到写作上,或其他事情上,都是有共同之处。
(2)结果导向,将你要做的事情转化成有希望,喜欢做的事。
明确了我们想要的结果,是缩短我们犹豫的良好途径。曾听过一句话,心灵到达的地方,将是你脚步踏上的地方。其实,我们很多人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就是为了赚钱。那就像作者说的,坦然一些,大方承认,然后由这个结果导向来去领导我们走得更远。
但除了用金钱来刺激,我认为我们还要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接纳目前所处的状态,同时还需要用成长型心智看待自己,肯定坚持的胜利性。这样子,才能将原本吃力有效地转化成一个有希望的事情,然后慢慢成为一件喜欢的事情。
而这种心态的转变,将被动的事情变成主动的,拉近我们做和想之间的距离,使我们能更快去做和投入,可能就越做越有味道,最后甚至能不痛苦地坚持。
(3)不断细化目标,将喜欢的事情进行到底。
其实这个启发还结合作者后面讲到的“一步一步来。”
我认为除了抱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态度那样开始踏出一小步之外,还想持续地维持乐意做的状态外,还需做到《精进》里作者建议的那样,学会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最近发展区理论”,它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讲的是什么?
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因此在教学上,我们有经常会去要求说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好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他们快乐学习。
而采铜所提出的设置个人挑战阶梯刚好也一个延伸应用。当学习时,我们就是学生,只是现在我们要自己去发现和挖掘自己。先一小级一小级,当实力够了,资源多了,阶梯的高度自然就上升了。
综上,我的行动订单是,重新梳理近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任务下达到每一天每一时段。同时记录能让自己轻松完成这件事的状态和方式,不断优化。
2.利用好你的资源平台,将写作这件事情常态化。
其实,写作这件事在我心中一直来说算是一件正式的事情。什么是正式的事情,它不含糊,比如写的时候,我是有一个预想的,坐哪儿写,用什么写,写了要改几遍,写完之后要在哪发。这些都有一个模式,但往往做不到,很多东西都碎片化,干扰太多,自己定性又不够,有时越想安静坐下来去写,反而就写不出来。后来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
后面我转化了思路,因为我还想坚持写作这件事。于是我开了个专门用于学习的微信号,主要利用它的朋友圈功能。
之前听过有人说用朋友圈来发东西,慢慢打造个人品牌,我只是听着,没去实践。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写不成文没关系,那就养成一个思考的习惯。现在每天基本就是一个关键词,加一段话,然后配一张打卡的图。坚持打卡一轮了,有时会看,觉得挺有感触的。重点是写起来不觉得痛苦,又可以将一些灵感收录起来。
其实将写作拉下你心中的神坛,更简单的话,还可以回归本原,用起纸和笔就够了。
在第二点上我的行动订单是,转化下朋友圈打卡模式,设定主题关键词,两三天或一周一波,然后一周复盘一次,梳理成文。
3.关注要写的主题,数量和质量就不成问题。
数量和质量,实际上这个问题,之前在坚持百天打卡的时候就遇到过,这可能也是大家经常写文会掉的坑。每个人的看法都各不相同。但我觉得这是个水到渠成的问题。
当我们关注于主题,去搜索思路,并书写成文的时候,写着写着数量就不成问题了。这是我在简书写文的感受。当找到主题去写,写完经常会发现,不一小心就达标了。或许现在回去看,有的自己都不太满意,但当时都是认真去写的,现在算也是有一些进步。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关注主题,去发散你的思路,收集你的材料,比数量与质量的问题重要的多。
如果做到诺爷说的输入与输出比达到10:1,我想加入思考写出来的东西都不会太差。
因此,我的行动订单是,每天至少坚持半小时的阅读,坚持思考。
以上是我读这篇文章的3点收获,欢迎大家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