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07年的仲夏,记得那个时候跟同学开了一个电子加工厂,主要客户是位于海尔路上的华仁玩具,一家主要做电动玩具的韩国企业——高峰时这家企业曾有4000名员工,韩国人管中国人,只能用嘿嘿来表达,韩国的那套管理方法不适用于“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国情,因此造成效率低下,人员极其不稳定,造就了类似富士康这样代加工企业的出现,我们有幸也为华仁玩具进行代加工业务。高峰时也曾有40多名员工,记得在高峰时曾创造一天净利润4000多元的记录,然而这一切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逐渐结束了。
当然,今天不是想分析次贷危机带给我的直接伤痛,而是想借此引出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记得当时在我国的温州地区,中国加工业的龙头地区,出现了类似破产、跑路的企业比比皆是,当时在我心中认为都是因为次贷危机,国外客户需求下降,产品附加值太低无利润空间而造成的。但时至今日,次贷危机或许只是个引子,它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真正的核心原因其实另有其他。
温州,地处山地,资源匮乏,从天时、地利去分析这里都不应该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达地区,但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勤劳、智慧使得这里始终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桥头堡和旗帜。民营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但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小微企业,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做抵押,没有实力去找银行申请贷款,谈何发展壮大?
这时,就出现了一种金融行为,叫做互保。你是小微企业,你想申请贷款?找一家有实力、有信用的大型企业给你做担保,你们之间签一个互相担保的协议,剩下的就交给银行和信贷企业吧。一时间,小微企业托关系,找门路的,银行为完成放贷任务主动找大型企业做互保业务的,有的大型企业光给其他企业做互保就承担了1个多亿的额度。小微企业拿到了资金支持,扩大了生产规模,壮大了实力,互保企业也从中享受了利息的红利,这本是多么美好的一桩买卖啊。
可,那匹狼来了,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蔓延到了东方——生产规模已经扩大,需求骤然下降,还要面临来自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竞争,大家谁也不肯先认输,都以为扛扛就过去了,可趋势一旦形成短期是无法逆转的,规模小、资金实力差的企业先扛不住,倒下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大批的小微企业倒下了。这时,做为担保方的大型企业不得不履行担保偿债责任,由此。。。这时你回过头来看看温州的互保金融,不就是一个翻版的次贷危机嘛。其实,当时的不少大企业不是被需求下降,成本提升,击垮的,(他们只要收紧规模,重点发展优势项目,完全能够扛过这波危机),而是被互保这种模式击垮的,被大量的小微企业破产造成的资产损失拖垮了。
不过,现在回头看,也是值得庆幸的,记得从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各种创新都是在小范围内先试行,成功了再推向全国的。互保这种创新在当时并没有推向全国,假如次贷危机再晚几年发生、假如它已经推向全国呢?天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