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公民们,不支持我们的艺术家,那么我们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牺牲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毫无信仰,梦想一文不值。
——杨·马特尔(Yann Martel)《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们住在各式各样的建筑里,听着音乐,欣赏着电影,我们到公园逃避喧嚣,沉迷于小说中的剧情,惊叹于伟大的画作和雕塑。这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这些情景都包含了一种名为“艺术”的形式。有趣的是,尽管这些“艺术”与我们生活如此贴近,但定义艺术依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艺术看起来什么都包括,但又缺乏明显的界线划定。我们不禁要问,艺术是什么?艺术是如何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
对于艺术这个话题,许多学者、哲学家和美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已有的观点中,可以大概分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本身必须满足具有功能性的标准,具有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功能;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不必考虑大众的需求,也不必考虑某些精英的需求,艺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并非会因谁而改变,有种哲学的意味。其实,由于不同学科对艺术的视角不一,对艺术的概念还未有统一的解读。
虽然定义艺术比较困难,但相比其他学科或内容,艺术关注的重点很突出,它更关注创造力、美学和应用艺术。首先,创造力是艺术一直关注的重点,即有没有带来新力量和新形式的行为。创造力本身无法定义,但其实可以用很多方式来度量,例如新的形式、设计、发明和想法;其次,美学也是艺术关注的核心内容,可以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说明美学的重要性,写的差劲的或者制作拙劣的戏剧可能并不会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这就是美学的重要意义;再者,艺术是要应用到生活中的,这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戏剧、舞蹈等一系列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
从过去到现在,艺术一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的影响。人类是具有创造力的物种,不论是在科学、政治、商业、技术还是艺术,我们都如同依靠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依靠我们的创造力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任何关于艺术的书籍都由关于我们的故事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如何沟通彼此的理解,这其实可以最早追溯到超过15000年前的冰川世纪(图为 拉斯科岩穴)。

本书通过对雕塑、建筑、文学、音乐、戏剧、电影和舞蹈等艺术词汇的理解,让我们对艺术有了完善的认知和感触。书中着重对“艺术”和“科学”进行了区分。艺术可以宽泛地定义为文化那些探索人类意义的方面,科学主要追求对真实的描述,而人文所追求的是表达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主观感受,对真实世界进行阐述,将我们的内部体验转化为可触及的形式,并对真实世界加以评论,进行判断和评估。尽管我们想要进行分类,但人文和科学之间清晰的界线还是寥寥无几,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在于研究方法,使它将对于自然宇宙、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调查与艺术家对于宇宙真理的探求区分开来。
艺术的变化与科学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技术通常代替了旧的,但新的艺术却并没有淘汰对早期人类的表现。当然,并非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延续下来,但毕加索的艺术并不能像爱因斯坦的学说取代威廉·佩利的观点那样使伦勃朗的艺术彻底沦为古董。然而艺术也是一直在变化的,苏珊·莱西在《标绘界域——新类型公共艺术》(1994)中运用艺术家光谱提到,某段时期某个艺术家可能是体验者,而在其他时期,他可能成为报告者,还有可能在其他时期成为行动者和分析者。
艺术是抽象的,我们可以运用人际关系中常用的敏感性来感知艺术。对于人的划定,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分为“好人”、“坏人”,或者“朋友”、“敌人”。我们与其他人以很复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有些有益愉快而肤浅,有些人易于共事,少数人成为了一生的羁绊。对于艺术,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简单以课本和所学知识将艺术进行好坏的分类,艺术如同友谊一样,在我们成长和生活质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