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23 徐启浩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经济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大众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模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跟着去哪里。“羊群效应”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群众的目光还投向一些媒体新闻,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可能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最后想告诉大家我们不是羊,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相信自我的判断,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
向群体借力,而不是盲目跟风——群体智慧
在绝大多数时候,一群人合起来都会比一个人更有智慧。问题是每个人天生都知道怎么运用自己的智慧,但群体是个人的集合,汇聚许多人的智慧,需要方法。
第一种方法:简单平均
例如豆瓣评分。
豆瓣聚合的方法,创始人阿北曾经自己解释过,原则上就是一人一票,简单平均。
简单归简单,这办法很靠谱。如果投票者数量足够多,投票相对独立,那么简单平均值的准确度会系统性地超越个体判断。
原因在于,每个人各自掌握一些信息,各有判断,哪怕只是用平均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聚合起来,也比单个人掌握的信息要完整,形成的判断更准确。这就是群体智慧的原意。
第二种方法:贝叶斯推理
它能够解决极少数用户打极高分或者极低分的时候,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出现不准确或不公平的问题。
贝叶斯推理是一种更新既有判断的方法,有两个要点: 首先你有一个既有判断;其次获得新信息,不断调整更新。
比如,我第一次跟你见面,我不了解你,对你一无所知,但是我对人类有点了解。我先入为主的看法就是好人和坏人三七开,七分好三分坏。那我跟你打交道,我就假设你也是三七开,我们在一起聊了一个小时的天,我给你多打一分,就变成二八开了;我们共事的一年,我觉得你特别棒,就变成一九开了。
第三种方法:动态加权
一人一票足够好吗?
一人一票反映不出每一票中包含的独特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有价值的。
人人都有话份,在决策流程中都能发言参与,在发言资格的意义上大家是平等的,但彼此的话份就有差等。有人水平高,决策效果的历史表现好,他们话份就大,反之话份就小。决策如果有意见分歧,则按“不同意见×话份”来解决分歧。 每次决策都有记录,根据决策效果反馈,随时更新每个人的话份。
第四种方法:极化
极化的理由是这样的:假设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获得了群体的全部信息,他们作预测时一定会更为自信。从群体简单平均值到加权平均的过程,事实上已经聚合了所有人的信息,但没有完全反映出与此对应的自信。
极化就是要捕捉这个自信:如果是乐观预测,极化会输出一个更乐观的预测;如果是悲观预测,极化会输出一个更悲观的预测。
举个例子,特朗普能否连任美国总统?如果预测者加权平均后的预测概率是70%,那就把它上调到比如85%;相反,如果预测值是30%,那就把它下调到15%。
关于情商、修养,他(她)们有话说......
2018.5.22 张少轩
人性的弱点
明确他人的需求。 在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中,我们有必要明确的知道,对方想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关注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仅在工作之中,在平时和人对话的时候,一味的只说自己的事情也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相反,适当的问一问:“你怎么看?”或者关注下对方的回答以及表情,能够让聊天更好的进行下去。 举个例子,平时给人拍照的时候,如果你只顾满足自己的构图,模特是不可能很好的配合你的。毕竟我们拍照都是为了想让自己好看,这个时候明确模特的想法就显得很重要——她知道或者说她想要自己被拍成什么样。
2018.5.24 徐进昊
关于教养
这几天长春下雨,大雨刚停,马路上很多积水,这时候很多司机会不管路人直接加速冲过,而且在东北地区(没有刻意黑的意思)大部分出租车司机都是这样。 但,昨天一位司机开车从我后方驶来,我赶快往人行横道里面躲。这时,他踩刹车减速,缓缓经过我的身边,没有溅起一滴脏水,直到开出很远之后,才重新加速。 这也许就是教养,一种对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得失之间,分寸的拿捏。 教养的本质,就是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排队买票,不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自动扶梯靠右站等等,都是源自于这种分寸感,和克制力。因为你尊重别人,所以别人也会尊重你、信任你,长远来看,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最终获得更大的个人成功。 在商业世界也是一样。 我们今后大部分工作的人,都要与很多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竞争对手打交道。如果你能足够尊重别人,在商业世界中表现出高超的教养,也就是职业化素养,你的合作伙伴会尊重你,信任你,你的竞争对手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对手,从而不断降低信任成本,积累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和势能,最终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所以,用“商业世界中的教养”,尊重别人的行为习惯,尊重别人的观点,从而反过来赢得别人的尊重,降低你与整个世界的“信任成本”,就是所谓的“职业化”。
2018.5.26 赵越
主题:10 ways to have a better conversation
演讲者:Celeste Headiee
最近在TED上观看的演讲题材多与倾听、对话和演讲有关系。主要是因为临近毕业,未来无论是继续外出求学也好,还是步入职场,都将会遇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所以意识到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毕竟如今生活节奏这么快,谁还想听你说废话?愉快的对话才是根本。 关于如何开展一次良好的对话,我们一定听过无数建议。如听别人说话时,注视对方眼睛,可时不时点头表明自己专心在听。但Celeste在这里分享了另外10个在采访别人时的技巧,但其实这会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沟通者。 10个谈话基本原则: 1.不要三心二意; 2.不要好为人师; 3.使用开放式的问题; 4.顺其自然;「无需提前准备,顺着话题」 5.如果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6.不要把自己的经历和他人比较; 7.尽量不要重复自己的话; 8.少说废话; 9.认真倾听;「如果你嘴不停下来,你永远学不到东西」 10.简明扼要;「A good conversation is like a miniskirt; short enough to retain interest, but long enough to cover the subject.」 好的沟通者,大部分情商一定不会低。多和别人交流,多听,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真的太少。会聊天的人,不仅可以让对方觉得彼此对话很愉快,同时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群里几位大佬在读的书:
In order to be irreplaceable, one must always be different.
想要无可取代,就必须时刻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