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观感
一天之内创了纪录,看了三部电影,《超人总动员》/《邹碧华》/《我不是药神》,这也创了我个人的记录。
超人总动员和我不是药神,我自己花钱去看,看了很有收获,喜滋滋,乐呵呵。邹碧华是单位强迫去看,看得不情不愿,而且觉得浪费了时间。
实际上我并不是不喜欢邹碧华这个人,我看了他的简介,包括买了他的书,看了他的一些理念。对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非常欣赏,也非常钦佩,包括他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我都认为真的就是积劳成疾。包括看到邹碧华的照片,都透露出一种书生的儒雅气质和一种想要做点事,想要改变这个社会一些不良现状的感觉。他和他妻子的点点滴滴看起来也是那么温馨,家中的书也是和我心目中的专家型法官一摸一样。
但是这一切拍成电影后,特别是主旋律电影后,味道就变了。人物变成了高大全的全面发展英雄,整天理想改革。通篇都是讲他如何为了工作忽略了家人等。实际上看了很腻。真正的完美的人哪里有。如果能够加进一些他的转变过程和心理历程,可能更会让人从心底接受。但是真个电影都是讲一个完美的忽略家庭的人,完全为了宣传而宣传。失去了邹碧华的真正味道。
邹碧华的扮演者虽然演的还不错,有院长的感觉,也很儒雅,脸也是硬朗的。但是和真正的邹碧华比起来,我更喜欢真正的邹碧华。真正的邹碧华,脸上是肉肉的,不是最英俊的,但是全身的儒雅气质确实隔着照片都能穿出来。这个扮演者,可以演出院长的样子,却演不出那种读了万卷书的儒者风范。
我个人很喜欢邹碧华,我也不知道除了这种主旋律的拍摄方法,有没有其他的拍摄方法可以让人和电影的人物更走心一点。那样才能真正达到宣传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