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不过钟鼓楼——鹤庆人的心理图腾

“鹤庆有座钟鼓楼,半截抻在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 这是儿时的童谣,一直藏在心底深处。记忆中,钟鼓楼一直是鹤庆最高的建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考上大学离开鹤庆那天都没有改变。

钟鼓楼,原名安丰楼,位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城中心的十字路口,跨街而立。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鹤庆州通判署府事佟镇倡导重建,在楼内置钟、鼓,晨敲钟,暮击鼓,城内皆闻,百姓喜称钟鼓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民房失火,殃及钟鼓楼。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鹤庆籍北洋政府上将丁槐出资再建,修好后,最高一层玉皇大帝坐镇,中层供奉福禄寿三星,旁边放置钟和鼓。大家认为安丰楼的“丰”与“风”谐音,风助火势,是钟鼓楼两次被毁的原因。于是,以鹤庆建城时白鹤来庆贺的传说,将楼改名为云鹤楼,意为云中白鹤。1951年,鹤庆大地震,钟鼓楼向东北侧偏0.5米,“十年浩劫”又遭部分破坏,前些年作了加固维修,楼顶改铺琉璃瓦,内外刷漆,城门增绘二龙抢宝及白鹤展翅彩画,拆除东西两侧民房,钟鼓楼焕然一新。

钟鼓楼是典型的明清传统木构架楼阁式建筑,楼外观三层重檐,里面实际是四层楼,高30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4米,通道拱门长16.7米。整楼砖砌城门,中间4根粗大笔直的四角梁柱直通屋顶,从底至顶承负重力,外面绕以檐柱,四面出檐,翘角飞阁,斗拱纵横交错,对缝对榫,不用一铆一钉,设计精巧,工艺高超。

建国前,鹤庆为一四四方方城池,四周筑有城墙,城墙外是护城河,河堤柳树成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修建城门,方便百姓来往出入。钟鼓楼耸立城中心,在全城一众平房前,隆然高耸,气势雄伟。在西边的山头远望,县城蔚为壮观,古人形容“城如印,楼如纽”,如“人之冠盖”。遗憾的是,建国初期,认为城墙阻碍交通,影响视野,鹤庆城墙跟北京城墙遭受了同等命运,一夜之间拆得不见踪影,这“人之冠盖”景观也不复存在。只是,时隔七十年后,人们再次想起那城墙的好时,只能搜寻当年拆走用来修建民房猪圈的墙砖,来恢复那么一小段老城墙,以唤起昔日的记忆,多多少少透出一种伤感和无奈。

昨天已经成为过去,往昔的风景,只有钟鼓楼还在守望,守望着鹤庆的山川水土,守望着鹤庆的四方百姓。纵使后来鹤庆修造了许多高过钟鼓楼的建筑,却怎么都取代不了钟鼓楼的位置,在鹤庆人的心中,钟鼓楼依然还是最高的楼。岁月流逝,钟鼓楼成了鹤庆的地理标志,成了鹤庆的一种象征。岁月摧生了文化,时光成长着寄托,钟鼓楼成了家乡的心理图腾,成了客居他乡游子梦中的真实记忆,只要提起钟鼓楼,没有一个鹤庆人心里不激动。

许多外地人到了鹤庆,都要去看看钟鼓楼,在钟鼓楼前打打卡,跟钟鼓楼一起合合影。钟鼓楼的名气大了,成了鹤庆的著名景点,都这样说,没到过钟鼓楼下,就没有到过鹤庆。当然,能够登上钟鼓楼,四周凭窗远眺,整个鹤庆坝子尽收眼底,那感觉就更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