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从他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我们便负上了抚养和照顾的义务。在我们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照顾孩子的某些细节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我们带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样子。这就像《蝴蝶效应》里面所刻画的:家长带孩子,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甚至连孩子以后是好人还是坏人都由我们决定了。
消极的影响在继续,错误正在一次次重复,看看我们都对孩子做了什么:
1,在孩子玩耍时强行和孩子互动→孩子专注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一个人独自玩耍的时候大人总是喜欢走进去逗两下,捏捏小胖脸,或者问问:“你在玩什么呢,好玩吗?”。经常的中途“打扰”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以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难潜心做一件事情。
2,不限制的用零食喂养孩子→孩子不爱吃饭,挑食,独立进食能力差
孩子哭闹就用零食哄着,这是很多家长都百试百灵的方法,结果孩子到了几岁后又抱怨孩子不爱吃饭。其实这都是做父母的锅,谁叫那时候我们叫孩子吃上这么多零食呢。
3,一味的怕孩子冷,让他们捂得厚厚的→孩子体温调节能力差,体虚多病
在不适宜的季节因为怕孩子感冒一味的捂上几层衣服会影响孩子的散热能力,从而出现多汗甚至虚脱,长久以往不仅预防感冒的期望没有达到,孩子反而会因为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
4,无原则的安慰孩子,在本身就是孩子犯错的前提下→孩子以后改成错误的难度变得很大
小时候孩子摔倒了,我们逗孩子说是地板的错;孩子和爸爸吵架了,妈妈说是爸爸的错;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了,我们说是别人家孩子的错。久而久之孩子会肆无忌惮的犯错,并且将责任推给别人。
5,不让孩子乱动家里的东西,怕搞坏→孩子缺乏好奇心,探索心
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孩子打碎东西了,以后家里面的东西再也不让孩子乱动了。然后孩子也就真的不动了,做事呆板,缺乏好奇心。
6,经常责骂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孩子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性格形成
据研究表明,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比经常受表扬的孩子表现出极低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因为从小收到的指责过多,孩子再也不站在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遇事喜欢退缩,瞻前顾后,缺乏全局考虑的能力。并且经常被批评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远远低于正常孩子。
7,娇惯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犯罪的概率变高,孝顺父母意识淡薄
这种情况常见于老人或留守儿童,但很多正常家庭也有这种情况,特别是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的家庭。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孩子想要去哪玩就去哪玩,孩子想吃什么不管健康与否都管够,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结果孩子步入社会发现格格不入,别人再也不像家人一样宠自己,想要什么都得靠自己争取,于是很可能用非法途径达到目的,是非观薄弱。
8,因为工作原因疏远孩子,缺少陪伴→孩子亲情淡薄,且沟通能力差
孩子一切的情感源于亲情和陪伴,一切沟通能力和技巧也都是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学得。现在的很多三口之家父母都是上班族,每天要上班缺少时间陪伴孩子,回家后有自己的事情,也需要休息,就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久而久之发现孩子不愿意和自己说话了,习惯了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变得很微妙。
9,强行给孩子报“兴趣班”,即使孩子不愿意→更加不喜欢学习,厌学情绪出现
有些孩子报兴趣班是自愿的,还有一些孩子是“被自愿的”。父母的动机是想让孩子学到更多,增加知识,孩子的眼里却是被强迫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充满抵触情绪。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这种强迫却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了煎熬,结果可想而知。
10,经常为孩子做本该他自己做的事情→孩子独立能力差,动手能力欠缺
明天要上课,晚上家长就会帮孩子把铅笔削好、书本叠好放进书包;家里的家务从不让孩子帮,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好。有多少家长犯过这样的错误,最终孩子真的就什么都不会了,除了学习,成了小书呆子。以后面对考验综合能力的社会,更加两眼一抹黑。
小编寄语:
孩子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性格和能力需要我们精雕细琢。就像一块璞玉,是我们的点滴美好早就了玉的完美,也是我们的错误为其点上了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