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知道做到》
【标题】你知道那么多,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字数】2005
【对号+名字】52分队——样萌妈
安慰别人的道理那么多,还以为我真的都懂了。——SHE《亲爱的树洞》
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很多人在抱怨“这个我知道啊,可是做不到”,或者是开导别人时别人一脸不屑的样子“这个我知道又有什么用”,似乎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一个“我知道这么多,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世界里,每天接受各种信息,学习各种知识,却依旧过得不如人意。在“知道”和“做到”之间,似乎天然存在一条鸿沟,阻碍我们的进步。
就拿减肥来说吧,每年都有不少人开启了减肥计划。各种的减肥方式都有,晚上不吃饭节食,办卡去健身房锻炼的,还有在家练习瑜伽的,还是早晚出门跑步的……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多少人坚持了下来?很多人下班后,又回到了“葛优躺”的生活模式。经过短期运动,食量增加,身上肉肉没见减少,反而蹭蹭往上长了不少。
《知道做到》这本书里指出,人们之所以“知道却做不到”是方法不对,体现在认知层面、态度层面以及行动层面,未能保持协调共进,接收即终止。作者从“信息超载”、“消极过滤”以及“缺少跟进”三方面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信息量超载而导致应睱不过来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随处而来,尤其碎片化信息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而人们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时,总想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报培训班、看书、线下组织分享交流,从不停歇地接收新知识,总担心少学一些就落后别人一些。
人们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也是因为新知识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可你是否关注过这些信息早已超过你的接收范围?不断学习新东西,反而没时间将所有东西加以应用,这才导致我们“知道这么多,却没过好这一生”。
作者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习的内容也极其有限,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采用“精要”的理念,重复学习真正重要且精华的知识,并加以应用。这是从认知层面上先接受真正重要的信息。
二、消极过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人们在接受新事物时,大脑里会潜意识地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大脑会质疑新知识或者新方法。因此,当我们接触到跟我们认识的新事物不一样时,会拒绝认可。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跟我们观点相近的知识很容易,理解相差甚远的知识很难的原因。这也是“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作者将其成为“着消极思维”。
比如两闺蜜是发小,关系向来是一直很好,在某一天两人相约出去逛街。小A在精心打扮后早早的出门,去了相约地给小B打电话。那小B呢由于一些事耽搁了些时间,没能及时到达。
小A呢在相约地儿等了很久,有些不耐烦就来了一翻电话催,好容易等到小B到来,由于小B的出门勿忙,也没有精心打扮,穿着随意,又经小A的电话狂轰乱炸,心理也是很不爽。两人早已没了逛街的雅兴,随便逛逛吃点东西后就各自回家。
由于小b的迟到,而导致两个人的关系没有那么好。如果我们利用“过滤消极”的方式处理这件事情,两人很理性,不去逛街了,一起去找好吃的美食,这样两人关系是不是得以缓和。
三、缺少跟进,导致欲速则不达
管理学里很重视“反馈跟进”,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样。比如《非暴力沟通》里提到的沟通方式对于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很有效,但要真正学会使用却需要很长时间,大部分人尝试应用过一两次之后又回到原本的沟通方式。
“缺乏跟进”是影响知行合一的第三个原因。掌握新的理念和知识是需要注入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必须跟进学习和应用的进展。
很多时候,我们心态改变了,知识改变了,但是因为没有重复投入精力和注意力在跟进这件事上,知识依旧停留在“知道”的层次。作者指出,可以通过“指导、支持和问责”这套跟进系统,来跟进一项新知识的应用上。
而作者将“如何从知道到做到”的方法总结为简单的两个字:“重复”。当我们一遍一遍将学习的知识加以理解、应用、改进,才真的做到了某件事。
结合到本书,笔者反思自己,学习了那么多的沟通方法、管理方法,也不过是转化为文字停留在脑海里,仅仅是“知道”。
在多种场合下,作者都只能表示“这个我知道”、“那个我知道”,但却拿不出哪怕一个典型的个人案例出来,这离“做到”的程度还相去甚远,第一步恐怕就是要适当降低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将精力放在应用上。
前几天,在一头条调查问卷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上一年级给他报了书法,钢琴主持人和英语四个补习班,感觉都必须学,孩子辛苦怎么办?
现在当父母的都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这个也想让娃学,那个也想让娃学,娃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娃接受这些专业课程能吸收有多少才是关键?
当有持续的输出时,输入才真的有了价值,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笔者又忆起去年看过的《微习惯》,或许只要将这些需要改变的理念,通过大而化小的形式转换为思维上的“微习惯”,就不管生活中诱惑,即便未来的某天我还是会不小心就陷入到不停地寻找输入的困境里,也会被已养成的习惯拉回正轨。
总结
知识讲究“精要”,学习需要“认可”,行动需要“跟进”,生活就是不断重复、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