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one likes you.——大栗致自己
喜欢,这是个有深度词啊,属于社会心理学。百度上说喜欢是中等强度的人际吸引形式,也是人际吸引的一般形式。
提及人际交往,最近有接触到一本书叫《人性的弱点》。
里面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次由纽约出版商举办的晚宴上,卡耐基认识了一位植物学家。在此之前,卡耐基从来没有接触过植物学家,他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没办法跟对方深入交流。但整个晚上,卡耐基都专心致志地听对方讲各种植物,讲室内花园。等卡耐基告辞回家后,植物学家极力向宴会主人称赞卡耐基,说他“很能给人启发”,并且认为卡耐基是自己见过的“最有趣、最健谈的人”。最健谈?开玩笑么?卡耐基整个晚上几乎都没怎么说话,因为他即使想说也不知道说啥。他只做了一件事——侧耳倾听,就为自己赢得了很多赞誉。看见没,关注是最含蓄的取悦方式,很少有人能拒绝这种一心一意的关注。
这也是早先经常说到的人为什么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话,多倾听。
生活中如何被更多人喜欢?
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重视,所以如果你朋友向你诉说的时候,真心实意地带着耳朵听,她不一定需要你很多建议,她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利我为中心。我们常常说得最多的是“我”。我怎么怎么样,也许你不是有意的,你只是想尽快把需要吐槽或者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来,但是这真得冷了不少场子。记住,下次少说几次“我”,别人会更加看好你和喜欢你的。
工作中如何获得更多的喜欢和赞?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人员,那么你需要做得是少批评别人,多赞美你的下属。人性的一个特点是,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别人,就要事事为他人着想,用赞美来激励对方。想要改变谁,就先赞美谁。
当你的员工或者下属对你不那么排斥和芥蒂,听见你温暖的话,他们会更加报答你的知遇之恩。
我大三的时候第一次在一家公司实习,那个公司的财务经理要求我去买一点东西。当时我是第二次来杭州,自己又是个没有方向感的人。但是我心里告诉自己不能拒绝领导的第一个要求。因为第一次如果拒绝的话,那么她或他对你的首因印象就变得不那么如意了。我就出去了,找了一段时间的路,而且当时领导要买的东西在指定的商铺不凑巧没了,然后我就去找别的商店。最后圆满完成。领导夸了我。当时是真得高兴。刚进入职场嘛,总是希望被人认可。后来我回学校后给这个领导发过一两次新年祝福,但是中间因为没有收到过回复,我以为我就是纯过客,人家用完就扔了。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在16年年末的最后一天,我那个女领导给我发了一条QQ信息。信息很简单:她和我说,她有一个朋友需要一个主办会计,问我想不想去。她说了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话,她说看到她朋友这条信息后,她立马想到我了。
所以在16年的最后一天,我给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16年的最后一天,我感到世界莫大的善意,愿我以后遇到的看到的都是我想看到的简单人。
史蒂芬•柯维在七个习惯里有一个观点叫情感账户,其实每个人心目中都会对其他人有个评判,就觉得在你身上我有多少情感账户,我下回找一个机会还给你。这种心态会推动同事之间更好的合作。
企业如何进一步赢得客户信任?
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是“敬爱他人,利他之心”这八个字。把用户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上,你的客户会更喜欢你。
在市场营销中有一个观点叫30%,就是当积极喜欢你的人的比例达到30%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效应,这30%的人会主动站出来,来替你拉票,会把中立的人、更多的人给拉到积极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上来就碰那些怀疑的人。这些人其实你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跟他沟通和影响,你只要维护好你的粉丝,让他发挥作用。等发现80%的人都开始跟你在一个观点,跟你一起的时候,剩下这20%怀疑和拒绝的人他只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就是彻底离开,那第二种就是快速跟上。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正确的逻辑就是把中间的人尽量的带到积极的状态。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要经营好一家公司,赢得客户信任和喜欢,取决于售卖出高质量的需求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因为这两件事都会产生复利,也就是口碑效应。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何时,你都需要有共情力,这样会和别人产生共鸣。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年龄、价值观、吸引力、社会地位。实际的相似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还有性格互补的人相互也是有的,因人而异。
人们会低估别人愿意帮忙的程度,需要别人帮忙时你应该大胆提出。好朋友是相互麻烦出来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不会自责,更不会轻易接受批评,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所以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千万要慎重。记住多赞美别人哦。也记得告诉自己,你今天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