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看这部电影的念头源于热搜,陈铭和另一位董姓翻译家在对导演特里耶的访谈中暴露出对电影本质的错误理解,调动起我对故事的好奇心。
电影讲述的是丈夫坠楼死亡,主人公桑德拉在案件审判中逐步洗清杀夫嫌疑的故事。电影没有出现女主与辩护律师相爱的狗血剧情,没有宠物狗为审判牺牲的煽情环节,也没有可怜的母亲被孩子误解为杀人凶手的虐心设计,我因而松了口气。但除了偶尔会被画面中景色和穿着吸引,脑子里冒出“法国人的时尚像呼吸一样简单”的念头,整部电影带给我的观感是压抑的。结尾桑德拉无罪释放,回到家中与丹尼尔和狗狗温情相拥的Happy Ending镜头也没有减轻多少这种压抑感。
尽管桑德拉在电影中似乎一直处于被冤屈和误解的状态,观众也深知她背负着从家庭到公共媒体等多方面沉重的压力,但在这场冤案里她显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完美受害者”。桑德拉的形象和很多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完全倒置的,她负责支撑家庭的经济来源,在丈夫失败的领域获得事业的成功,在夫妻关系中是更沉稳冷静的那一方,她还会为了满足性需求而出轨等等。检察官咄咄逼人地向桑德拉抛出质问:你的作品是不是剽窃了丈夫的创意?你是不是怨恨他的疏忽导致丹尼尔视力永久性受损?你是不是给丈夫施加了精神压力?你对丈夫有没有暴力行为?你有过几次出轨行为?你是不是有意在采访中诱导女学生?诸如此类,检察官仿佛在代替死者申诉桑德拉在婚姻中是多么不合格的妻子,控诉作为丈夫的无限屈辱。观众也能从旁听团的一次次发笑和唏嘘中感受到社会对桑德拉的审视——这样一个女人,可能并没有杀掉自己的丈夫吗?
事实是的确没有。人们做出的判断是用观念加工自己获得的信息的结果,是由于无法获得全知视角而进行的揣测,即便在法庭这样的场景下也是如此。桑德拉在一场庭审中为自己辩护道,夫妻关系中许多时刻是复杂的,“有时你们并肩作战,有时你们单打独斗,有时你们彼此冲突”。她讲述的是真理,却也是无力的辩论。
这样的无力让我不禁遐想,如果桑德拉是丈夫而非妻子,她所有被用以怀疑是凶手的行为点似乎都变得如此平常——甚至还是一个兼顾事业和家庭,为了妻子来到异国他乡的灵魂伴侣,为了解决性需求而肉体出轨充其量是他个人道德上的污点。而桑德拉的丈夫在事业上的受挫和在照顾家庭上的牺牲如果放在妻子的身份上,也无非是无数从职场回归家庭的主妇缩影。更不用说丈夫对丹宁尔的陪伴可能部分是为了减轻心中导致孩子险些失明的负罪感。
随着行为主体的改变,“完美”的标准被如此轻易地颠覆,是否是“完美受害者”在观众审判桑德拉时也就毫无意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