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某件事会让你开心,那么你就只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了什么。”
你如果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会觉得我们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开心,别人的话不重要?
这来自于电影《海蒂与爷爷》。电影中克劳拉的奶奶在得知海蒂想写故事,可又担心别人取笑她时,对海蒂说出了这句话。目的是鼓励海蒂坚持自己所喜欢做的事,不用担心被取笑。
根据电影语境,还有我们平常在一些“做自己”的励志文中所看的,会认为这样的一句话似乎没有错。可如果断章取义地去看这样一句话,我小人之心地认为这是让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看法感受做事。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其中,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0~3岁阶段,孩子的行为是遵循快乐原则的,这时可以说他是自由的。随着孩子长大,他将要慢慢接受各种规定,遵循现实原则,这时他的一些欲望开始受到压抑。等到成熟成人,就要遵循道德原则,体现在根据情境对自我约束和决策选择。
简单来说,人的发展就是从无拘无束的生物人向具有道德约束的社会人。而事实上,我们在教育上又担心过度的规矩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使得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电影《海蒂与爷爷》中也提出了自由与规矩的对比,展现了自由自然的美好。海蒂和爷爷在阿尔卑斯山上生活,每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和绿草高山,还可以跟遍地的山羊玩。她还认识了年龄相仿的放养男孩皮特,经常一起在山坡撒欢。
而当海蒂被姨妈卖给有钱人后,生活就截然不同了。有了各种规矩,如裙子和鞋子都要穿戴整齐,用餐时要遵守各种礼仪,还要从零开始学习认字读书。
当有钱人的女儿克劳拉跟海蒂一起回到阿尔卑斯山时,也跟着她一起抛掉所有规矩的约束,吃饭不必用复杂的餐具,应该两手拿起大碗直接吃,奶酪也不用切,直接抓起来大口吃才过瘾。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在某个阶段不守规矩,但我们不能任由孩子一直没规矩。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对自身有要求有约束。我不是否定海蒂那种生活,只是觉得不应成为一种被人推崇的生活,那样就跟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活差别不大。当然,如有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我并不反对。
任由孩子不守规矩,会有一种极端的表现,就是丧失人性。电影《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中女孩西尔维娅和妹妹被父母寄养在格蒂家里,由于父亲没有按时寄来抚养费,格蒂就开始虐待她们,甚至还教唆她的孩子也来参与虐待。在格蒂的教唆下,她的孩子们开始以虐待西尔维娅为了,甚至还叫来镇上其他孩子共同参与到“游戏”中。这时,作为监护人教育者的格蒂不管不顾,任由孩子对西尔维娅拳打脚踢。让人触目惊心的人,孩子们还会用各种惩罚方式来对待西尔维娅。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使,可如无约束,天使也可成为恶魔。
电影《危城》中古天乐饰演的曹少璘则是一个长大了的恶魔。当江疏影饰演的白玲问他为什么要杀人,他的回答真是让人害怕。他说:“杀人要理由吗?我八岁那一年,就已经开始杀人了。那时候我爹就跟我说:‘儿子,没问题的,你想杀谁就杀谁。因为你是曹瑛的儿子。’”当白玲说他那是歪理,他说:“有强权就没有公理。有权的时候,别人就会怕你。不怕你的,那就是死路一条。”
在电影中,曹少璘觉得杀人就是快乐,才不管别人怎么说呢!这已是丧失人性,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极端。由海蒂的快乐自由联想到曹少璘的“快乐自由”,似乎有点跳跃性。在这里,我想反思的是自由与规矩的关系。让孩子快乐成长是对的,但同时一些规则规矩也是要教的。
无戒21天日更挑战营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