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开始注重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课题,但我认为培养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习多少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培养性格才应该是我们最新关注的,这样的过程伴随着从孩子开始认知世界到形成自己的三观,其中和孩子的交流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方法。
交流让孩子认知世界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技能,每一个新生的孩童都是语言的大师,一个只会哇哇哭泣的婴儿到学会叫第一声爸爸妈妈也离不开父母和孩子不停的语言交流,记得网络上这样一个段子:为了让儿子叫一声爸爸,自己要当多少回儿子!可见一斑。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和孩子说话的内容开始变成孩子认知世界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孩子问天上飞的是什么,我们告诉他是小鸟,孩子问水里游的是什么,我们告诉他是小鱼。平常的交流数不胜数,可你是否注意到有些稀疏平常的话却是锋利的双刃剑,一旦不合适就有可能毁掉你的孩子。(这里所讲到的“毁掉”是针对社会普遍认同的“毁掉”,这也有可能成为某些家长眼中的“成才”。)
交流让孩子养成习惯
习惯,家长们常常提及的词语,也常常出现在于孩子的交流中。一个好的习惯能够让孩子形成好的三观,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个坏的习惯能够毁掉孩子的未来。人们常说要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但实际上却局限于针对孩子的行为,往往忽略交流的重要性,而也正是平常的我们的一句话却为孩子未来的性格形成埋下伏笔。
这几句话请你认真思考后再与孩子讲
实际上我们很多话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和孩子讲的,处在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价值的认知还是一张白纸孩子来说,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一笔,有些可能会慢慢淡掉,有些却深如沟壑。我这里要讲的是那些我们常常不以为然却十分危险的话语。
1、“宝宝真懂事、真听话、真厉害。”
忽略指数:5星
危害指数:2星
这句话应该有很多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也会对别人家的孩子说。这句话会产生的危害指数并不高,但基本上都会被我们忽视,所以我把它排在第一位。
我们来分析这句话。
首先,我们来想想在什么场景下我们会说这样的话。
(1)孩子做了一件你期望他去做的事情,比如天冷了,你和你的孩子说,宝宝,天冷了多穿一件衣服。孩子乖乖的穿了。
(2)孩子做了一件超出你期望的事情,比如你回家的时候发现孩子把你的拖鞋拿给你。
(3)纯粹为了逗孩子开心,比如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听家长的话。
好了,再想想你说这句话的目的~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更加懂事,更加听话,更加乖,或者只是讨好其他家长。
对于(1)我们要注意的是:是否让孩子表达过想法?我们往往会把孩子的行为结果直接链接到家长的褒贬,只在孩子做出结果时才夸奖,把懂事、听话这样的印记印到“照父母的话做”上,而忽略了“为什么”,“怎么样”,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让孩子“懂事理”、“听正话”(正确的话),这样孩子才能逐渐的自我判断是非,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孩子行为的过程比结果更值得夸奖
对于(2)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褒奖是否过于泛滥,家长的褒奖往往是孩子的行动的动力和指南,开始孩子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夸奖会做出很多另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惊喜,开心,不停地夸孩子懂事。可是当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有些行为的时候,或者你已经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习以为常了而并没有夸奖孩子的时候,又或者你的口头的褒奖甚至附带的物质奖励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积极性便会急剧下降,甚至出现抵制心理。
过分的夸奖会适得其反,爱的分享更加重要
对于(3),其实也有很多家长有反感心理,主要是因为大家不希望把大人的奉承带给孩子,还有就是明显的夸大和胡说八道,套用根本不合适的马屁范文,尽管家长们很喜欢别人拍自己的马屁。这里我还是比较建议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别当着孩子的面。
孩子天真无邪,马屁不可乱拍
2、“不……就……”
忽略指数:4星
危害指数:4星
这种类型的话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要是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起来。”这是很经典一句,也被人们所诟病,大家认为这样树立警察不好的形象,以后孩子就不敢找警察帮忙了。这很有道理,但我要说的跟在于“不……就……”这样语句所存在的题。“不……就……”本身上就是否定加上加强定义,对孩子造成了双重伤害。否定在我们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你做的不对!”“你做的不好!”这样的语句不但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使得孩子与家长之间形成隔阂。“而什么就是什么”也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你过分的给予孩子强行的定义一方面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另外也会给孩子一个霸权家长的印象。当上面这两项加在一起,后果可想而知!当然也并不局限于“不……就……”,“你就是做错了”,“你就是不对”也是同样的意思。当我们想纠正孩子错误的观念和想法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错误的由来,孩子的逻辑并不完善,更多的时候是想象力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千万不可扼杀。当孩子无法理解某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强行定义,多利用孩子的语言来解释,就算可能解释的天马行空,完全没有逻辑,更多的是给予他想象的空间和自我探索的过程。
不要轻易的否定孩子,也不要轻易地给孩子强下定义
3、“为什么”
忽略指数:5星
危害指数:3星
“为什么”在我们日常中经常被使用,在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一般用在“你这么做是为什么呀?”看似平常无奇,但却暗藏杀机。如果我们只是用简单的询问的口吻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我们如果用在质问和多重询问询问中,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了。质问,首先这个与孩子对话的方式就不提倡,而“为什么”这样的质问方式更是把所有的问题一股脑抛给孩子,从而将孩子至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我们来对比这样两句话,“你为什么要打妹妹?”“你打妹妹是不小心的吗?”当你问第一句的时候,你已经把孩子置于错误的境地,孩子的动机都很单纯,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动机,以及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的结果。第二句话,我们事先对孩子行为的原因做出分析,而不是把问题全部抛给孩子,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时就会产生认同感,即使孩子根本无法说出为什么的时候也能顺着话说“是的!”其次,多重疑问加“为什么”,最常见的是“你更爱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啊?”我是很讨厌听到家长们问这样的话,不仅仅爱是不能用来比较的,更是用多重疑问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孩子的语言逻辑很短,你让孩子既要回答你的问题还做出解释,而且家长们在问这样的语句的时候总是带有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询问,这样更使得孩子陷于矛盾之中。
请不要不所有问题全都抛给孩子,学会循序渐进的询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能够对孩子说的话,“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不知道,不要问了”等等,这些话我们冷静下来都是能够分辨出来的,我就不再详述,反而是哪些我们以为很正常,很平常的话语,一旦使用不当却也能造成同样伤害。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还是放下家长的身份,以心换心,而且千万要记住的是你对孩子说的和对孩子做的一定不要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