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蚂蚁私塾学习的书籍是《重塑幸福》。
幸福是每个正常人都十分向往的,至少不会拒绝。对于幸福的向往和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你在沙漠里行走,又渴又累,这时候一杯清水对你来说就是幸福。你需要做的,是想尽一切办法往前走,往可能有水源的地方走。当你历尽艰辛,找到一汪清水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幸福”。
既然幸福和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那如何看待生活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
很不幸的是,所有的人生活都不完美,或者说,所有人的生活都是由问题组成的。
很幸运的是,我们只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感受到幸福。
幸福=解决问题,一直幸福=不停地解决问题,享受问题。
所以你看,生活中有问题是常态,另外,有问题不是坏事,是好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大自然选择痛苦作为手段,用来刺激“变化”的发生。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就是一个更好地“规避痛苦”的过程,我们永远存在不满足和不安全感,正因如此,人类才会有动力去创造新的东西,因此,痛苦并非进化的缺陷,而是进化的必需品。
吃透某个概念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把它迁移到其他地方去试试看。
下面我们就来试试看。
生活由痛苦组成,成长由错误组成。
正如痛苦是进化的必需品,错误也是成长的必需品。
我目前的事业是推广科学养育,促进父母成长,因此,就聊一下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犯错误,及如何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男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出现了一道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男孩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捅破,让蝴蝶脱蛹而出。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扑腾了几下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跟故事里的小男孩心态差不多,忍不住想帮一把,好让孩子尽早从挣扎中解脱。
殊不知,这种挣扎正是学习的过程,度过了这个过程,才能成长,才能化茧为蝶。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6岁之前的儿童,需要经直接体验和感觉来学习。智力正是通过这种直接感觉的内化,上升到概念来产生的。
通俗一点说,6岁之前的孩子,凡事多让他自己来,忍住别动不动就教,即使你教了也用处不大。
其实,研究还表明,不仅是行为习惯如此,孩子的情绪发展,认知成长,同样遵循此规律。
比如哭,家长一般理解是“处理不了了才哭”,因此大多看不得孩子哭。然而学习接纳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哭是孩子最好的方式。
大多数时候,哭一哭,情绪流动起来,也就没事了。
如果家长横加阻拦,硬是不让哭,就会让情绪堵塞。经常如此,就会埋下心理障碍的隐患。
所以,虽然我们都讨厌犯错,喜欢成长,然而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并修正的过程。
当我们认识到了犯错对于成长的必然性,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意义,也许我们会重新看待孩子犯错这件事。
也许还是不会,那你不妨再看看下面的比较式:
如果及时纠正孩子错误,
短期:行为得到控制,家长显得教育有方,问题好像已经解决 VS 长期:错误重复出现,家长重复纠正,问题一直会在
让孩子“拥抱”错误,
短期:孩子挣扎,家长难受 VS 长期:问题解决,孩子升级
那么,在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孩子:
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伤害环境;
犯了错误的时候,不妨让他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