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姐
以前,我一直觉得:只要学习了很多很多育儿知识,学习了亲子沟通,学习了正面管教,就能收获一个脾气好、学习棒、样样都是榜样的娃!
而事实是:孩子就是孩子,无论是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孩子所给予父母的挑战,都是无处不在的。哪怕他的父母是育儿专家,也没有例外。
前天晚上,我的正面管教老师Lisa在群里喊道:“天呐,天呐,我娃正在发脾气,超级超级大,我快要崩不住了!”
紧接着,Lisa把儿子生气的视频发到群里。视频中的小男孩脱光了衣服(现在可是冬天啊),他使劲扒掉贴在墙上的画,撕得粉碎,然后狠狠朝地上扔。
Lisa提醒他:“那可是你最爱的恐龙哦!”
他答道:“撕了,我还可以再画!”
“看来你真的很生气!”Lisa说。
“别管我,小心我打你哦!”……
试问:如果视频中的场景,发生在你家,结果会怎样呢?
我想,大多数爸爸妈妈如果遇到这样火爆的场景,等待他们的估计会是“鸡飞蛋打”的场面。
过了几分钟,Lisa再次上视频,说:“娃的脾气现在已经好了。”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各种你认为的不良习惯,你是有选择权的。你可以选择生气,你也可以选择引导,你更可以选择暂时回避。(在这里插一下话:强烈推荐大家看《杰瑞的冷静太空》这本绘本,特别是娃的脾气比较暴躁的,更应该看看这本书。)
面对孩子的暴怒情绪,Lisa选择了接纳,等娃情绪平复后,她才来和孩子解决问题。这就是她在育儿过程中所作出的富有意义的选择:生气了没关系,我爱你!无论怎样,我都完全接纳你。
所以,我经常在文章里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就比如,你想让孩子学会自立,那你就要学会真正的放手,哪怕孩子犯了错误,他也能从中学习到他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成长的意义。你想让孩子知道生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就要做出良好的示范。
记得我第一次去深圳学习正面管教,在送别的车站,大儿子接了个同学的电话,同学问他在哪里?他说:“我在火车站送我妈妈,她要去学习怎样做更好的妈妈。”挂掉同学电话后,儿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妈妈已经蛮好了,还要去学习。”
我知道,儿子嘀咕的是对妈妈的不舍,我轻轻地揽住他的肩膀,跟他道别。
后来,出去学习的次数多了,儿子会问我:“老妈,你什么时候再出去学习呀?”我只笑不语。
关于学习,我想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的孩子们: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无论是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拥有学习的能力,就会拥有幸福的能力。
其实,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因为我发现,不断的学习,最终的受益者是我自己。
现在,无论是对事物的认知,还是对自身的修养,亦或各方面的能力,我都有了提升(我自己以为的,捂脸)。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我越来越觉得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因为我变了。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说到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由于经常写育儿类的文章,在朋友圈或公众号里,很多妈妈会问我关于育儿的问题。我很是忐忑,因为我不是专家,我和大家一样只是一位普通的妈妈。
而提问题的妈妈们,大多都带着焦虑,带着不安,试图跟我要“立竿见影”的育儿法宝。很遗憾,关于育儿“立竿见影”的锦囊妙计,我是真的没有。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出现问题的导火索也不尽相同。如果我没有了解得很清楚,草率的给出答案或方法,是对你极度的不负责任。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方法、一个工具就能解决得了所有的问题的。
很多人都希望掌控一切,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努力大多都白费了,吃力不讨好。与其想改变孩子、改变老公,不如多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自己变了,世界也就变了。
我相信,只要坚持使用正确的、科学的育儿理念,不去问结果如何,只管去做,去坚持,孩子最终都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让他们成为的谁谁谁。
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我变得平和、淡定、从容了。
对孩子,我更加宽容;对爱人,我更加理解。无论对人还是对事,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和勇气,不再惧怕。
我曾经陷入自卑,因为回归家庭全职带娃后,我认为自己没有工作,一无是处,有一段时间甚至不愿意见朋友。
很多朋友劝我说:“别想那么多,把孩子培养好了,就是你最大的成功。”听到这句话,当时的我觉得好有道理,一个劲的就想着如何把孩子教好、养好。
于是,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常常是用力过猛,忘了最初愿意静待花开的心,从而得不偿失。
现在想想:怎么能用孩子的成功与否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呢?
我现在特别信奉阿德勒说的: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与你共勉。